赣州市寻乌是江西东南大门、东江源头县,属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县,也是中央苏区全红县。1930年,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寻乌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祥地之一。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列入全国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试点,寻乌县抓住机遇,先后实施了文峰乡石排、柯树塘和涵水片区3个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约9.55亿元,治理修复面积14平方公里,复绿14000多亩,奋力打造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试点的示范样板,治理经验和成效先后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寻乌微生活]
“生态立县,绿色崛起” 推行全景式策划。寻乌县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通过公开招标选定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作为全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做到项目实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试点工作不跑偏、不走样。在统筹推进上大胆革新,致力打破原来山水林田湖草“碎片化”治理格局,消除水利、水保、环保、林业、矿管、交通等行业壁垒,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工则工、宜水则水”治理原则,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四大类工程,实现治理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九位一体化推进。 实现全要素保障。寻乌县对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实行要素保障“三优先”,即:项目用地优先保障、项目配套资金优先保障、人员力量优先保障,确保项目推进“加速度”。在资金保障上,文峰乡柯树塘和涵水片区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除中央补助资金7353万元以外,整合东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项目资金17263万元,石排废弃稀土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资金9518万元,以及低质低效林改造项目中央补助资金993万元,通过引进企业社会资本3926万元参与共建等方式来筹集项目资金,通过整合林业项目、涉农资金、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等筹集资金10947万元,县财政拨付2000万元用于设立生态基金,并承诺兜底保障项目资金。在机构人员保障上,专门成立县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公室,由县发改委牵头推进,并从相关单位抽调多名优秀干部集中办公,全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寻乌微生活] 做到全域性治理。寻乌县积极探索实践南方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三同治”模式。一是山上山下同治。在山上开展地形整治、边坡修复、沉沙排水、植被复绿等治理措施,在山下填筑沟壑、兴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确保消除矿山崩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控制水土流失。二是地上地下同治。地上通过客土、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平面用作光伏发电,或因地制宜种植猕猴桃、油茶、竹柏、百香果、油菜花等经济作物,坡面采取穴播条播撒播喷播等多种形式恢复植被。地下采用截水墙、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工艺截流引流地下污染水体至地面生态水塘、人工湿地进行减污治理。三是流域上下同治。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稀土尾沙、水质氨氮源头减量。下游通过清淤疏浚、砌筑河沟格宾生态护岸、建设梯级人工湿地、完善水终端处理设施等水质综合治理系统,实现水质末端控制。上、下游治理目标系统一致,确保全流域稳定有效治理。[寻乌微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废弃矿山”重现“绿水青山”。通过推进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区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又重现出绿水青山本来面貌。一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强度已由剧烈降为轻度,水土流失量由每年每平方公里359 m3降低到32.3 m3,降低了90%。二是植被质量大幅提升。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至95%,植物品种由原来的少数几种草本植物增加至草灌乔植物百余种。三是矿区河流水质逐步改善。河流淤积减少水流畅通,水体氨氮含量削减了89.76%,河沟水质大为改善。四是土壤理化性状显著改良。原来废弃的稀土尾砂,土壤酸化,水肥不保,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是一片白茫茫的“南方沙漠”,几乎寸草不生,经过客土、增施有机肥和生石灰改良表土后,已经有百余种草灌乔植物适应生长,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断链得到逐步修复,又呈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寻乌县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同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一条“生态+”的治理发展道路,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生态价值,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是“生态+工业”。治理石排连片稀土工矿废弃地,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用地7000亩,打造成寻乌县工业用地平台,目前已入驻企业28家,新增就业岗位8000余个,直接收益3.48亿以上,实现“变废为园”。二是“生态+光伏”。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在石排村、上甲村治理区引进企业投资建设爱康、诺通二个光伏发电站,装机容量达35兆瓦,年发电量3875万千瓦时,年收入达3970万元,实现“变荒为电”。三是“生态+扶贫”。综合治理开发矿区周边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1800多亩,利用矿区整治土地种植油茶和其他经济作物1200多亩,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变沙为油”。四是“生态+观光”。项目以矿区生态修复为依托、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目前已改造提升G206国道至稀土废弃矿区道路7公里,建设自行车赛道14.5公里以及步行道1.2公里,计划统筹推进矿山遗迹、科普体验、休闲观光、自行车赛事等文旅项目建设,与青龙岩旅游风景区连为一体,着力打造旅游观光、体育健身胜地,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逐步实现“变景为财”。
让“痛点”变成“亮点” 项目选择上坚持“精准识别”。南方稀土废弃矿山,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国家创造大量外汇的历史见证,但稀土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一直是各地探索研究的棘手课题。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寻乌为支援国家建设,三十多年的大规模开采稀土,造成矿区内生态环境恶化,次生地质灾害频发。修复矿区、还历史“欠账”,一直是压在寻乌33万人民心头的“痛点”。因此,在申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试点项目时,寻乌县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对标,认定文峰乡柯树塘和涵水片区2个废弃矿山治理项目最迫切、最需要,并下决心要把这个项目打造成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试点示范样板,让“痛点”变成“亮点”。 治理模式上坚持“抱团攻坚”。一是项目抱团。寻乌县在项目推进上,打破原来生态修复治理“碎片化”模式,把原来由水利、水保、环保、林业、矿管、交通等部门分开实施的项目,统一打包推进。二是资金抱团。寻乌县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中央补助资金基础上整合了各类上级资金和县本级资金,为项目推进备足“粮草”。三是区域抱团。寻乌县探索推进的“三同治”治理模式,采取 “山上山下”、“ 地上地下”、“ 流域上下”整体保护、综合治理,实现了治理空间覆盖、治理时间同步、治理目标一致的全覆盖治理。[寻乌微生活] 生态理念上坚持“创新拓展”。寻乌县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时,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立足“青山入城、绿水长流”“精致精美、宜居宜业,”唱响城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主旋律,积极践行“两山”理论,进一步创新和拓展,在废弃矿山治理中坚持“生态+”理念,因地制宜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昔日的废弃矿山,变今朝的绿水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