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微生活

搜索
查看: 8100|回复: 0

[特别播报] 央视节目组采访拍摄《重返寻乌调查》系列报道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8 09:00:38|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视节目组采访拍摄重返寻乌调查系列报道背后的故事
  
00262d9ae8a817990b9603.jpg

  寻乌调查纪念馆。(资料图)

  10月10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重返寻乌调查之江西寻乌:基层练本领 责任敢担当;此前的8月21日,同样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重返寻乌调查之寻乌基层干部调研:压力考验担当 基层磨砺梦想;此外,央视今年还先后在多个栏目播出了重返寻乌调查系列节目。这些报道,深接地气、翔实生动、广受好评。节目报道大获成功的背后,是节目组采编人员沉到一线实地取材、深入思考对话心灵的动人故事。
  深接地气抓“活鱼”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作寻乌调查85周年。85年前,那一场带来深远影响的调查是如何展开的?85年来,我们一脉相承、始终不变的是什么?今天,寻乌是什么样的县情,又折射出什么样的国情?

  1月下旬,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推出重返寻乌调查系列节目。

  春寒料峭,带着追寻寻乌调查足迹的激情,今年2月2日至4日,央视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民生组组长龚雪辉带领两名央视记者,不远千里来到寻乌踩点调研。他们深入乡村、机关,寻访寻乌调查参与者的后人,踏访旧址原迹,系统了解当年毛泽东作寻乌调查的背景、方法、内容等相关资料,以及寻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过踩点调研,节目组确定分重返寻乌调查历史篇和重返寻乌调查干部篇两大篇章来展开系列报道。

  “他们的专注、深入和敬业,令人感动和敬佩……”说起央视记者在寻乌采拍的情况,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副馆长冯扬记忆犹新:3名记者在毛泽东同志旧居查阅史料,因为毛泽东同志旧居为土木结构建筑,属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安装电灯,到了晚上,他们只能打着手电,在昏暗的光线下,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

  4月,龚雪辉率组里10余名记者赶赴寻乌,开始了重返寻乌调查系列节目的正式拍摄。到寻乌后,节目组工作人员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的点点滴滴,让当地干部群众印象深刻。
  4月15日至6月19日,节目进入集中拍摄阶段。其间,龚雪辉的父亲病重入院,龚雪辉依然多次来到寻乌调度协调,沉到基层一线采访。7月,父亲不幸病逝,龚雪辉回到湖南老家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后,立即回到北京,全身心投入到重返寻乌调查的后期制作中。龚雪辉要从100多小时的影像资料中,梳理素材,甄选典型,提炼主题,撰写脚本,同时他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阅兵式央视直播节目的主撰稿人之一,其工作强度和压力可想而知。
  那段时间,为了节目的拍摄,龚雪辉和节目组的同事只能把对家人的挂念埋在心底。记者郑玮玮的孩子今年两岁,正是离不开妈妈的年龄,但她和孩子一个月都难得见上一面。今年高考前夕,摄像记者曹晋平临时接到通知,参加节目拍摄,虽然惦记着儿子高考,但他还是欣然前往寻乌。连日的奔波,密集的采访,记者叶奂病倒了,她只吃了点退烧药,又奔赴下一个采访点……

  辗转多地挖素材
  为真实生动地再现寻乌调查那段历史,展示新时期寻乌基层干部的作风,3个多月来,节目组辗转北京、江西、福建,奔波于南昌、赣州、瑞金、上杭等地,走遍了寻乌县15个乡镇,深入80多个村组,先后采访了党史专家、寻乌调查参与者后人以及干部群众等500多人次。

  今年4月,节目组通过央视新媒体,以及江西的省、市、县主要媒体,向全国征集寻乌调查中提到的人物的后代和历史物件,收集更多的线索,还原85年前的寻乌调查,让历史史实变得生动丰满。

  韩冰是重返寻乌调查历史篇的负责人。得知反对本本主义孤本是由福建上杭一位老地下党员赖茂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韩冰经多方寻找,联系上了赖茂基的孙子赖建长,并驱车数百公里来到上杭县茶地乡官山村,详细了解到保存反对本本主义孤本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回到寻乌时,已是晚上11时。第二天一早,韩冰又奔赴瑞金,采访当地居民胡家华。胡家华是当年瑞金县第二区第二乡苏维埃政府开具的一张路条持有者的曾孙,说明了当年瑞金人肩挑豆子到寻乌出售的事实,印证了寻乌调查中提到的“从石城、瑞金来的,米和豆子为大宗,值几十万元”。

  节目组还通过多方联系协调,采访了寻乌调查英译本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汤若杰,了解他与寻乌调查的渊源,以及寻乌调查在美国和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叶奂主要负责重返寻乌调查干部篇。南桥镇副镇长梅鼎荣已记不清叶奂采访过他多少次了,“每天早上八点不到,他们几个人就到镇里来了;我下村做工作,他们跟着去;我上县城办事,他们也跟着去,这种深入务实的作风很值得我们学习。”

  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挖掘出更深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这是记者曹宇的工作方式。在罗珊乡,曹宇和乡里的年轻干部成了知心朋友。白天,他跟着年轻干部走村串户,帮着调解纠纷;晚上,他和年轻干部们聊天,倾听他们的烦恼和快乐,还让他们拿着摄像机记录工作和生活的点滴。

  在一线挖素材,与群众交朋友,他们与众多采访对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卞晓妍是节目组最后一批返京的记者,在离开寻乌之际,采访对象手捧鲜花依依送别。
  节目组扎实深入的工作作风让人敬佩,他们的爱心义举也让人称道。在长宁镇城北村采访时,得知女孩何艳萍成功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却无力支付后续治疗费的情况,节目组慷慨解囊。
  为了表彰央视节目组作出的努力与付出,寻乌县授予节目组龚雪辉、韩冰等10名记者为“寻乌县荣誉市民”。

  一石激起千重浪

  7月2日起,重返寻乌调查系列节目在央视播出,生动还原了毛泽东作寻乌调查的历史史实,充分展示了新时期老区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提高了寻乌、赣州乃至江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凝聚党心、民心,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支持。节目好评如潮。

  寻乌桂竹帽镇干部王宏伟通过微信观看并转载了重返寻乌调查节目,他说,自己再一次深深感受到“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承发扬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深入基层、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心声,实实在在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

  南桥镇南桥村村民陈佛云看了节目后说,寻乌调查的方法,对普通群众也很有启迪作用,如在发展生产、搞活家庭经济时不能盲目,也要搞前期调查,了解市场行情,才不会走弯路。
  在广东省龙川县工作的寻乌籍干部曹武斌说:“在广东,我的很多朋友通过收看央视重返寻乌调查系列节目,加深了对寻乌调查和老区发展的了解,寻乌和赣州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节目播出后,在网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网友“客家赖”说,基层工作不好干,压力大是常态,为每一个坚守基层的良心干部点赞。网友“拔柴君”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干兴邦,基层干部们加油。网友“小虎妞”说,看了这个节目,眼眶湿润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百步之间,必有芳草。春华秋实,必有耕耘。”对节目播出后的巨大反响,龚雪辉深感慰藉。他说,从重返寻乌调查历史篇到重返寻乌调查干部篇,这是一次历史的穿越,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集体的追寻。他表示,作为寻乌县的荣誉市民,他们今后一定会“常回家看看”,多宣传寻乌、推介寻乌,为老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陈慧明 陈琪 特约记者蓝玉林)

吃喝玩乐 | 生活资讯

尽在寻乌微生活公众平台

[本内容可在个性签名中修改]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官方QQ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