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微生活

搜索
查看: 14452|回复: 1

[寻乌印象] 圳下文昌阁——我县近现代革命旧址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2 09:34:27|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圳下文昌阁

刘栋梃 

圳下文昌阁,位于寻乌县东南部的吉潭镇圳下村,在村西500米位置,距县城18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处在武夷山与南岭交界的丘陵地带。海拔265米,地理位置在北纬24°55′54.1,东经115°44′20.5。东靠项山甑,南邻南桥镇,西依文峰乡,北接澄江镇,东南面与广东平远县仁居镇毗邻。楼阁左侧是圳下小学,右侧50米为圳下小河,河流自东北向西南贯穿整个村庄,最后流入寻乌河。村中有刘、潘、张、杨四姓,而刘氏为主。圳下刘氏是由剑溪刘氏发脉迁居于此,清五郎公先居古丰墟,后由惟贵公迁居圳下肇基。

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坐西朝东,大门为双合木门,石质结构门框。四周原来有平房,中央是双层双托式楼阁。楼阁面宽13.1米,南北进深10.15米,主楼高12.9米,占地面积221平方米。为三合土木结构,人字栋,顶置宝善葫芦。四角翘展,挂有风铎。同年,在文昌阁的左边又兴建了鼎兴禅院。

 圳下文昌阁为古时三堡孩子读书的文祠,阁名“文昌”,是文运昌盛,科甲飞腾之意。二楼正中安放了孔子雕像,一楼正厅是神农菩萨的雕像,上课前要拜孔子与老师,吃饭前要拜神农菩萨。传说文昌阁左侧的鼎兴禅院,有一个住持法师叫马莲生,当年读书的学生病了,只要马莲生法师用手摸一摸孩子的头,病马上就会好。但不听话、不上学的调皮学生,他也会施用法术进行“教训”。有一次,有个孩子逃学,去偷摘农妇菜地里的黄瓜放袋子里,回来就被马莲生法师变成了“蛇”,当这个学生知道是马莲生法师施的“障眼法”后,便从中悟得了做人的道理,从此改邪归正,努力读书。

至民国元年,小杭的潘谐初在吉潭创建了“私立知耻小学”,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邻近的学生多数报读了这所新式学校,所以,文昌阁就慢慢失去了她的教学功能,空废在那里。1927年春,古柏与潘丽在这里设立了“重群学校”,进行地下革命活动,组织农民协会。“三•二五”暴动失败后停办。半年后被国民党改为“三民学校”。

 1929年2月1日,红四军宿营吉潭圳下村,毛泽东住文昌阁,司令部、政治部也同时设在该处。2月2日凌晨,红四军被国民党刘士毅部偷袭,毛泽东与陈俊在锅子嶂伏击甩掉了敌人,后在梨树塘刘隆宝家召开了临时会议,决定刘隆宝负责把毛泽东带到罗福嶂去,由陈俊、谭福、谢保升等90多位战士留下掩护,把敌人牵引至相反方向去。红军共分三路胜利突围。2月3日,毛泽东在罗福嶂召开了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是三湾改编之后、红四军成立以来,毛泽东大胆突破个人主义,实行党绝对放手指挥枪杆子的第一次有益的大尝试。同时把团改编为三个纵队。这是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次大整编。

1930年5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攻下了寻乌城,赤化了全县。圳下在文昌阁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楼上为办公点,楼下住赤卫队。村里还成立了“列宁小学”。当时,二楼的墙上还写了两条标语,“扩大赤色区域”、“解除豪绅地主武装,巩固赤色政权”。

1949年,文昌阁又重新辟为圳下小学。解放后,进行破除迷信活动,鼎兴禅院因此无人住持而倒塌。政府把荒废的禅院用地建起了新的圳下小学。师生搬进了新校舍后,村民就把鼎兴禅院悄悄迁进了文昌阁。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恢复了信仰自由,人们生活日渐富裕,文昌阁一度成为村民烧香拜佛的庙宇。

1973年,寻乌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过一次。2014年,又再一次进行了全面维修,现基本保持原貌,列为红四军司令部旧址。 境内除圳下文昌阁外,附近还有圳下石拱桥、圳下商周遗址等人文景观,是一处有待开发的旅游景区。

圳下文昌阁是我县近现代革命旧址之一,对研究红四军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圳下新貌



文:刘栋梃   图:八叔、沿途有你


来源:印象寻乌


吃喝玩乐 | 生活资讯

尽在寻乌微生活公众平台

[本内容可在个性签名中修改]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官方QQ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