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它意味着迷茫和焦躁。带着对未来的不确定奔波于各类招聘会、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岌岌可危的“青葱”爱情,在这大学最后的时光里,他们第一次感受到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的滋味。
事实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始终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不断引发一轮又一轮的社会话题。教育部数据表明: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有114万;2016年,毕业生人数增长至765万;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到795万,比上一年又增加30万人。面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有压力的竞争环境,这些高校学子必须要尝试更多的选择。
幸而,多元化的社会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毕业生不用面对“就业”和“失业”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出国留学、创业、考公务员等成为他们的新选择。其中,大学生创业成为毕业大军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毕业即创业比例连续5年上升,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5届的3.0%。
教育专家指出,高校毕业生偏爱自主创业,这与他们的价值观转变有很大关系:以“90后”、“95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他们个性更鲜明,并不拘泥于“毕业找个好工作”的父辈思维,不怕犯错、乐于在年轻时去试错,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也愿意走上风险值较高的创业路。国家政策扶持是高校毕业生创业大潮的另一推动力。从中央到地方,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李克强总理更是对高校毕业生寄予厚望:“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然而,创业不是仅凭一腔热忱和政策扶持就能成功,相比普通创业者,大学生创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武汉某高校毕业生小枫,离校后选择自主创业,凭借着学生时代做兼职积累的人脉,他创办的商贸公司前期颇有起色。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成长和企业经营业务的增加,他很快遭遇了发展瓶颈,用工困难、工商审计、财税管理等一系列琐事让他的精力不断分散,在一次因处理财务审计事务导致公司核心客户丢失后,苦苦支撑的他无奈选择了解散公司。“一方面是当时没想过找代理记账这种类似的企业服务机构,创业的时候根本没这个概念;另一方面,也是精力分散的太厉害,要谈客户,公司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还得管,就特别累”,在参加一档创业类节目时,小枫道出了自己创业失败的原因。
事实上,小枫的经历只是众多大学生创业者的缩影,创业本来就是一种在摸索中前进的功夫活儿,稍有不虞就会跌落深渊。上过央视的余佳文,“超级课程表”创始人,“90后”创业者,曾放出豪言要拿出1亿元奖励员工;因《非诚勿扰》出名的“马佳佳”,情趣用品店女老板,扬言要创造情趣商业新模式。他们一度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网络红人”,自带品牌流量入口,营销辅助非常到位。然而,过于理想化的商业梦想以及不成熟的运营体系,加上不会借势借力,最终上演了一出出现代版的“伤仲永”。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3年后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即便在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如浙江,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而毕业时创业、3年后仍存活的仅为1%!权威人士指出,大学生创业除了缺少资金、没有经验等一系列客观事实外,如何理顺企业主营业务和企业经营事务的关系是这些年轻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难题。
工商、行政、人事、财税……这些企业经营琐事时刻分散着创业者的精力,让他们应接不暇却又分身乏术,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就这样湮没在了创业大潮中。换言之,拖死你的往往并非创意和个人能力,而是各种繁琐的琐事、资源整合以及团队的执行力。
常言道“压力是动力的源泉”,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六月就是这样一个压力与机遇并存的时期,只有化压力为动力,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所“大学”。尤其是那些踏上创业路的毕业生们,“狭路相逢勇者胜”,想要在创业大潮中脱颖而出,既要充分发挥自我优势不断学习不断突破,更要学会借势借力,寻求神州顺利办这样的企业服务公司帮助自己快速成长,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