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乌客家美食老蟹子制作现场。图片来源:赣南日报
传统舞蹈香火龙表演活动。图片来源:赣南日报
艺人在表演鼻吹唢呐打盘花技艺。图片来源:赣南日报
寻乌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寻乌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这方热土,孕育着客家人世代生存的精神、物质文明家园。
近年来,寻乌县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寻乌县共收集整理非遗线索300余条,收集整理寻乌山歌词800多首,收集整理文字材料15万多字、图片2500多张、视频材料20多个小时、视频光盘6套,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非遗文化数据库;全县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项目2个,县级非遗名录项目9个;寻乌客家迎故事习俗传承人谢小洪、陈治略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统医学挑积传承人陈桃、陈昱华以及鼻吹唢呐打盘花传承人陈善祥等,被列为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多措保护传统技艺
寻乌县鼓励传承人将传统技艺用于生产生活,以更好地传承保护传统技艺。
目前,乘着电子商务的东风,“老蟹子”“榨茶油”“石艺”等技艺逐渐进入市场,表现出勃勃生机,商业前景广阔,并已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其中,“榨茶油”的生产程序在保留其原有制作配方程序的同时,还引入了现代技术进行烘干、破子、蒸料、压榨,这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针对“石艺”技艺的传承,寻乌县特意在繁华商贸街打造了“寻乌黄蜡石艺一条街”,为“石艺”营造了良好的传承发展环境和氛围。
同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寻乌县积极举办集客家民俗、客家小吃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节庆日活动,独特的现场表演让群众身临其境地了解寻乌的传统技艺,进而领略寻乌客家文化的内涵,系列节庆活动受到群众一致好评,群众品尝着客家美食老蟹子、油米缠、阿婆粄、仙人粄、酿豆腐等,既促进这些非遗项目得到活态传承,又吸引、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来。
寻乌县还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力”,让传统文化走进景区,增加景区的人文景观,增强景区的观赏性,提高景区文化品位,并宣传了寻乌特色和客家文化。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寻乌县将非遗与旅游、特色产业、文化扶贫相结合,打造了全国百强镇南桥镇,大力发展该镇的旅游产业。
建设非遗项目传习所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可以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目前,寻乌县非遗保护中心已经对8个县级以上代表性非遗项目传习所进行第一批授牌,以便更好地举办具有特色的、专题的非遗展览展示展演活动。
授牌的传习所分别是省级非遗项目寻乌客家迎故事习俗传习所3个,以及民间医学挑积传习所、传统戏剧汶口汉剧传习所、客家手工技艺老蟹子传习所、传统音乐寻乌山歌传习所、传统舞蹈香火龙传习所。“非遗传习所的设立,有助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定期有序开展传习活动,带徒传艺、培养新人,积极参加展演、展示。这对于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鼓励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寻乌县文化馆负责人说。
开展系列宣传活动
现在在寻乌县的各个旅游区,游客们都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了解该县的传统技艺项目。寻乌县依托现有资源,结合重要时段、重点区域,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旅游景区成为宣传寻乌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大游客的口口相传将寻乌非遗的招牌越擦越亮。
在自然和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期间,寻乌县广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寻乌县利用非遗展厅、广场、公园等举办非遗项目宣传活动,还频繁开展非遗项目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让群众更真切地体验到非遗魅力,从而积极地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寻乌县还充分借助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倾力打造系列非遗品牌,进一步扩大、巩固宣传效果。寻乌县实施乡土文化培育工程,充分挖掘山水风貌、客家特色建筑、民间民俗文化等乡土文化资源,保护了澄江镇周田村和汶口村、晨光镇司城村等一大批古村落、古民居,以及寻乌客家迎故事习俗、挑积、船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打造了澄江汉剧、寻乌山歌等乡土文化品牌。(汪映珍 刘珊伊 曾琪 赣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