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中介是个辛苦活。/ 电视剧《安家》 中介行业从业者固然可以指责“全民经纪人”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倒退,但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一点:做了这么多年信息生意的中介,始终没有换来消费者的信任。 “他可能会忽悠我”,是相当一部分消费者面对中介时先打下的心理预防针。 不把商业问题泛道德化,这是大多数经过社会毒打的人都有的一份自觉。但在某些领域,中国的吃瓜群众却偏偏很难保持冷静,比如,房子。 上个月底,一度联手发财的开发商和房产中介之间,爆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矛盾。深圳五家大型房产中介,联合发布声明,声讨开发商抛出的全民卖房概念,表示将“联合抵制全民经纪人模式”。 联合声明部分截图。
什么是“全民经纪人”呢?简单来说,就是人人都可以做一回“临时中介”。 只要把房子成功卖给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就可以像传统中介一样,从开发商那里获取一笔佣金。很显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切分了过去专属中介的一部分业务。不过,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里,网友们则大都把矛头对准中介,一边倒得很彻底—— “房产中介就是两头赚钱“”嘴里没一句真话”“哈哈哈他们怎么好意思抵制”“动了他们奶酪就疼了,那之前赚了那么多钱怎么不说呢?”…… 一眼看去,大有天下苦中介久矣的架势。 租房、买房、卖房……我们总要和中介打交道。/ 图虫创意 用上人脸识别的售楼处 不同于很多人的传统认知,遍布大街小巷的房产中介,除了租房和买二手房时能用得上,买新房同样能派上用场。 对开发商而言,掌握有客户资源的中介,是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一些新盘销售总额的五分之一来自中介;对购房者来说,通过中介买房,一则省去一些信息成本,再则也有可能得到比售楼处更大的优惠空间。 至于在中介眼中,新盘销售则是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 卖新房,对中介也很重要。/ 电视剧《安家》
有媒体做过统计,国内大城市房产中介的总利润中,新房销售占到三成,乃至五成。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而一旦利益遭到撼动,灵魂也很难不受到震荡。 开发商推行的“全民经纪人”,无疑正在跳过中介,自建起另一条销售渠道,由不得后者不着急。 细看这份联合抵制声明,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焦虑和怒意:
该营销模式既不符合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必须是专业房地产经纪人的要求,也不符合房地产经纪人必须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纪机构执业的规定,导致行业内各种违法违规以及走私单现象泛滥,无法根本保证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妨碍了房地产经纪业务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破坏了行业市场的良好‘生态环境‘……
最后,五家中介机构还提出一系列抵制措施,包括不接受任何“全民经纪人”模式的项目的合作,坚决不发布该模式下分销项目的广告宣传等等。 措辞不可谓不严厉,其中对全民经纪人模式“违法违规”的四字描述,显得尤为刺眼。 中介对开发商的这种不满,此前已有端倪。 去年年底,海南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就曾发布一则倡议——《关于坚决抵制泛销行为的倡议》。题目中所谓“泛销”,与人人可以做中介的“全民经纪人”类似,即无论是谁,只要把房子卖给客户,就能从开发商处获得提成。 来自海南省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的抵制倡议。 这份倡议,对于全民卖房模式的“恶果”,也有着相似的表述: 影响开发商与中介行业合作关系;参与泛销的主体缺乏相关资质,不利于管理;中介行业或面临发展道路狭窄、生存空间萎缩的窘境;客户通过非正规渠道,存在资金及购房安全风险,无法体验专业化、多样化、后续化服务。 言语间颇有些委屈,不过,委屈的除了这头的中介,还有那头的开发商。 “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可以帮绿城介绍客户,我们都给予丰厚的佣金,这样一来,我们的客户群也许可以增加1~2倍……我今年自己也有销售任务,我跟我的办公室成员,3个人,3个亿。欢迎大家来找我买房子。” 这是近十年前,当时杭州绿城掌门人宋卫平面对媒体说出的一段话,“欢迎大家来找我买房子”也成为全民经纪人模式的最初写照。 之后的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狂飙突进,房子不愁卖,这一概念少被提及,倒是中介替开发商卖房时所收的佣金比例,实实在在地变高了。 根据最新政策,外地户口在淮安无房者,可在淮安买一套房子。2020年4月21日,行政审批中心门前排起了长队。/ 图虫创意 疫情以来,房市降温,盼着一方面拿回渠道,一方面降低销售成本,全民卖房的概念又摆上了开发商的案头。 此前曾有消息称,一些楼盘售楼处悄悄装上人脸识别系统,为的就是防止客户买房前先去中介处询问优惠,再来销售中心打探折扣,两面比价。 安居才能乐业。/ 电影《疯狂的石头》
对中介行业的好感去哪了? 有网友在评论区忿忿地留言:“凭什么我租一套房子,还要出那么多中介费?”说白了,就是大多数人花过钱,却并没有感知到中介声明中所谓的“专业化、多样化、后续化服务”。 去年年底,住建部整治住房租赁中介机构乱象,《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中如此描述:
中介机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发布虚假房源信息、隐瞒住房出租重要信息、捏造散布涨租信息、恶意克扣押金租金、出租有严重甲醛污染的住房……住房租赁行业的乱象扰乱市场秩序,严重侵害群众利益。
在著名社会民生电视栏目《1818还黄金眼》的微博中搜索“中介”关键词,能找到许多令人愤慨的案例。 类似的吐槽多不胜数。/ 微博@1818黄金眼 有房子成功转租后,剩余租金不退还并辱骂房客的,有中介改换门庭,租客押金无人退的,还有推销不成,用六十七条验证码骚扰客户的。看完这些,只觉得电视剧《安居》中其乐融融的画面,更像是一个美好的都市童话。 房屋中介诞生之初,最大的资本就是房东和租客、购房者之间巨大的信息差:前者不知道谁需要房子,后者不知道哪里有合适的房子,中介的生意就是架在二者中间的一座信息桥梁。 中原地产创始人施永青四十多年前在香港创业时,还没有专职的房产经纪职业。拥有最多房屋信息的,就是以炒房为生的投资客,以及楼下的保安、街边的店主。而中介的工作,就是将这些信息汇总起来,最终转化成商业优势变现。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内地的商品房概念从无到有,相关交易逐渐频繁,最早的房屋中介也应运而生。这群人掌握一批房源,在城市的角落里流动交易,消费者不信任他们,却又不得不求助于他们,这批“中介”由此得到了“房虫子”的称呼。 被房子拉开的距离。/ 图虫创意 面对房屋中介,这种又爱又恨的消费情绪一直延续下来,在互联网大潮滚滚而来的当下,信息壁垒出现裂隙,消费者随时准备与开发商或者房东合谋,绕过房产中介这支“正规军”,悄无声息地完成交易。 今年四月初,直播卖衣服、卖化妆品甚至卖火箭的网红主播薇娅,在自己的直播间跨界卖房,引来广泛讨论:通过直播渠道买房子,到底靠不靠谱? 对于这种新形式,大多数网友都持赞成态度:“比起中介,身边熟人更知根知底,熟悉的主播也更让人放心。” 房子锚定了中国人的大部分资产,终其一生不和房子打交道,不大现实。/ 《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 中介行业从业者固然可以指责这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倒退,是从完善的中介行业退回到口耳相传的熟人买房模式,但他们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一点:做了这么多年信息生意的中介,始终没有换来消费者的信任。 买方觉得中介在让自己多出钱,卖方觉得中介使自己割肉吃亏,“他可能会忽悠我”,是相当一部分消费者面对中介时先打下的心理预防针。 中国人已经够焦虑了,中介别再添堵 知乎上曾有一个讨论:能不能不靠中介租房买房? 大部分答案是悲观的,除了鹤岗一类小城,在一二线大城市,熟人网络很难覆盖庞大的市区。大部分房源都掌握在中介手里,普通人又有多少一个个小区打听过去的耐心和精力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介行业抵制“全民经纪人”的理由,并非全无道理:一旦超越熟人圈,房产信息就变得格外可疑,和开高价的中介比起来,来路不明的个体中介显然更可怕。 来自当年的争论。/ 腾讯大渝网 十多年前,在电视荧屏上成名的学术明星易中天,陷入一场与中介的纠纷。后者指责易中天通过中介联系上房主后,私下达成交易,逃避中介费,也就是所谓的“跑单”。 你看,不光消费者不信任中介,有时候中介也不那么信任消费者,这门关乎信息的生意,从来就没有搭建起百分之百的真诚。 归根结底,“全民经纪人”只是给普通购房者增加了一种选择,还远远不能彻底替代中介。无论我们愿意与否,一切与房子有关的交易想要彻底避开中介,几乎没有可能性。 灯火璀璨的深圳。/图虫创意 有人说,聒噪房产中介是中国人焦虑的一大源头。 在互联网企业发明“私域流量”之前,各路房产中介“xx地产小x”就已经把朋友圈占得满满当当。用不着费心思看新闻,只要加两个中介好友,相关政策、开盘信息、最新房价、学区范围就能了解的一清二楚。 即便不上网,他们也能在地铁站公交站拦住你,以极快的语速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房产信息和盘托出。 但话说回来,中介也只是焦虑的搬运工,是房地产行业的一部分,无论你看与不看,无论他们说与不说,房子这块心病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根据《证券时报》统计,上半年全国二手房价上涨中位数2.2%左右,其中深圳房价一路狂飙,半年涨了近15%,把北上广甩在身后。六月份,深圳二手房均价比北京贵20%,比上海贵36%,是广州的两倍还多。 在一篇题为《深圳楼市火热:中介全员出动带客 看房需提前一天预约》的报道里,一名深圳房产中介表示:“年初我们中介都觉得房价要降,最好的结果是持平。结果今年比去年增长的速度还要快。” 关于房子的新闻总在一圈圈地轮回,变化的只有价格。 这种判断失误过去也屡屡发生,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施永青觉得房地产繁荣不再,可救市计划让2008年后的中国房子一波飞涨,2013年,房地产市场乏力,可一轮棚改又把“拆迁户”三个字深深印在中国人心里。 连天天与房子打交道的中介都对房价始料未及,又何况茫然四顾的消费者呢? 于是乎,最近两个月,北京出现“日光盘”(指一天内卖光)、深圳售楼处出现百万“茶水费”、杭州楼盘出现“万人摇”(指上万人参与购房摇号)等新闻接踵而来,不足为怪。 你终其一生都买不起的东西,有人抢着买,还有比这更让人绝望的事吗?/ 中新经纬
“肯定是想在北京买房,有时候看着这些房子,也会想,有一套是自己的多好。”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里,来自外地的房产中介小黄,冲着镜头说出自己的愿望。 抛开道德批判,忙忙碌碌的中介更多时候也是一个个仰望房价的普通人,也是渴望拥有一套房产的消费者。 “当然了光想是没用的。”/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从小黄工作的昌平一直往北京市中心走,来到三环与四环之间的团结湖,这里曾诞生中国最早的商品房。1980年,据《北京房地产志》记载:“北京市在团结湖统建的住宅楼房中拨出两栋出售给个人。”每平米的售价在180元左右。 四十年过去了,看着中介和开发商的口水仗,想想这些年在中介踩过的坑,真想疲惫地说一句:因为房子,中国人已经够焦虑了,什么时候中介行业能少给我们添点堵,什么时候这个行业才能真正面目可亲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