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赣港一家亲,同饮一江水”,发源于江西寻乌县三标乡桠髻钵山的寻乌水,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的重要饮用水源地。
8月18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采访记者团来到位于寻乌县三标乡的九曲湾水库,只见湛湛清流九曲湾,浮沉澈底似拖蓝。岸上满山苍翠,鲜花在风中摇曳,让来自全国的媒体行记者纷纷拿出“长枪短炮”,欣赏寻乌之美。
湛湛九曲湾澈底似拖蓝
在九曲湾水库,曾经一度暴发过蓝藻、水华,严重影响下游水质,污染环境。为保护一江清水像南流,近年来,寻乌县利剑出鞘,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条例,凡是可能对河流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一律被拒之门外。
据乡级河长曾坤明介绍,近十年来,累计拒绝近300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除了从源头上杜绝工业污染,寻乌县还注重对当地生态的涵养。
目前,当地已连续10余年实施全县封山和取消外销商品木材采伐指标政策,加大造林育林力度,原本吃紧的县财政亦挤出一定资金,用于生态敏感区域的“退果还林”补偿,引导果农改种阔叶林和小山竹。
“现在水库里了一些植物,还养了鲤鱼和鲢鱼,对吸附蓝藻和水华有很好的功效,最近几年都没有再发生过蓝藻肆虐。”曾坤明说。
事实上,如今的寻乌县三标乡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这里林地覆盖率稳定在80.5%以上,三标乡桠髻钵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5%,水质达到可直接饮用的国家一类水标准。
推行河长制让山更青水更绿
寻乌县曾是稀土的富矿,开采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距今已有40多年的开采历史,曾为我国出口创汇和工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仅1985年至1989年5年时间,共为国家创汇近4000万美元,是全省同期创汇最多的一个县,也是当时全国稀土企业创汇最多的县之一。
由于矿区内稀土开采时间长,开采量大,造成了大面积“沟壑纵横,红色沙漠”的地形地貌,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严重、土壤侵蚀规模大,矿区内近99%的土地处于废弃状态,严重威胁矿区附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2015年开始,寻乌县成为江西“河长试验田”,全面推行“河长制”河湖管理模式,打响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寻乌行动攻坚战。
于是,在东江源头,废弃矿山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出境断面综合整治、重金属污染治理、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在开展,一座座“矿山疤痕”变成“绿洲”,一座座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
为保护生态环境,寻乌县严厉打击非法稀土开采,每个乡镇成立巡山队,昼夜巡山。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共打击非法稀土开采、排污行为27起。其中5起追究刑事责任。此外,寻乌县还柔性治水,种植草藤植物绿化河提;构建生态湿地公园、生态沟渠、生态护坡和生态缓冲带净化水质。
如今,废弃矿山环境、水土流失、小流域生态功能恢复等突出问题已得到解决,进入2018年,寻乌县将采用林草等生物技术措施降低河水氨氮含量,实现林植被覆盖率90%以上,将废弃矿山变成绿水青山。
“相比过去来说,现在矿上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不再是尘土飞扬,我们工作环境好多了,这些都得益于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作为当地村民,邓林生见证了生态环境的逐步好转。 “这跟以前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当地人喜爱的休闲娱乐场所。”
河岸同治实现水清河畅岸绿
要打造“河长制”2.0版本,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目标,就必须标本兼治,做到山里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
据了解,当地投入了4.7亿元对东江源头水源区“三个半村”实施整体搬迁,易地移民773户3503人;对14个乡(镇)93个村的深山区群众进行移民搬迁,2008年以来搬迁1503户7020人,拨付移民补助资金3947.6万元;筹资6.1亿元建设移民集中点安置2处6个。
同时,寻乌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近168万元用于禁渔,严禁电鱼、毒鱼、炸鱼等行为。同时,每年定期放养鱼苗,净化水生态环境,今年7月就放流鱼苗52万尾。
如今,库区环境自此得到了常态化治理,库貌得到了明显改观,呈现出天蓝水清河畅岸绿景象。断面水质持续向好,至今年7月,连续27个月达到国家淡水三类水质标准。经过治理,寻乌的河水越来越干净。生态的好转,让当地居民也获益颇丰。
据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寻乌县出境断面水质主要指标年均值为Ⅲ类以上,2017年出境断面水质主要指标年均值为Ⅱ类以上,2018年1-6月出境断面水质主要指标年均值为Ⅱ类以上。
来自人民网的记者尚丹赞叹:“都说江西风景独美,果然如此!”让一江清水向南流,寻乌县正勇立潮头!
来源:中国江西网
编辑:吴建新 编审:李薇 ▼▼▼
微信开发.营销推广.商务合作.咨询求助.新闻爆料 ☎:0797-2880797 爆料|投稿|联系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