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代最久远且最有价值的文物:方格纹鱼篓罐
该文物出土于吉潭镇圳下村西北1公里的大营岗,遗址北靠山坡,南濒圳下河,地势北高南低,面积约500平方米。1982年12月,被该村村民发现,县革命历史博物馆对大营岗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出了一大批陶器,共采集遗物有陶器10余件。这些陶器经过国家、省诸多专家考证,被鉴定为商周文化遗址。器物素面为主,肩颈部采用方格纹、篦点纹装饰,同时还采集有饰方格纹、米字纹、云雷纹、水波纹的印纹陶片。其中鉴定为商代的方格纹鱼篓罐高12.2cm,口径11.1cm,被鉴定为国家一级乙类文物。
最古老的寺庙:南桥镇龙岩古寺
龙岩古寺位于寻乌县南桥镇南龙村的寻乌河畔,地处寻乌县城南25公里处,依山傍石构筑,独特而自然。相传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古寺建于巨岩之下,深潭之上,前临大江,后靠悬崖,因地势险要,它的建设为人力所难及,所以,该寺由仙人所建的典故流传至今。殿堂中共一樽大佛像,历来香火旺盛,当地妇孺皆知,游人不绝。2012年8月27日被寻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大的文化公园:黄岗山公园
黄岗山公园位于寻乌县城的西北部,设计面积46.17公顷,绿地率为88.45%,黄岗山公园休闲、健身、观光、娱乐为一体黄岗山公园。园内将充分展示橘文化、客家文化、农耕文化等,是一处集休闲、健身、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主题文化公园。
等级最高的文物保护单位:寻乌调查旧址
寻乌调查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马蹄岗上,寻乌调查旧址始建于1917年,原为耶稣教美国牧师雪莱·鲍斯费尔德的住房。主要有毛泽东同志旧居、寻乌调查陈列室、红军医院、红四军干部会议旧址等景点。是毛泽东,朱德,古柏等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实践的重要基地,是毛泽东思想的策源地,是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的发源地。2013年3月被批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澄江镇周田村
周田村距澄江圩镇约10公里,以王姓为主,始建于明朝初年,已有500多年历史,这里奇石、秀峰、古树、客家围屋点缀其间,呈现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美景,是“三省通衢”之地、客家古建筑的“博物馆”,2003年被评为首批江西历史文化名村。据当地王氏族谱记载,该地古屋群最早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方圆3公里内先后建造28栋方型围屋。现保存完好的15座围屋,前后时间跨度300多年,最晚一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这些围屋依山而建,风格各异,雕龙画栋,飞檐翘角,封火砖墙,还有文化内涵丰富的门楣、题刻、功名柱、风水塘、浮雕壁画、木雕、硅雕、石雕,体现客家先民精巧的技能和超凡的智慧。
寻乌最古老的围屋:文峰乡东团围
东团围位于县城北约8公里的文峰东团村,是至今赣南发现的历史最远久的围屋,距今有600多年了。围屋里居住姓氏为刘姓。据《刘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初年,祖先刘隆由瑞金的金塘背村迁来,当时寻乌还未建,归安远县西乡管辖,地处石溪堡。刘隆开垦荒地,十余年后,其子刘允恭建起了三栋祖房。允恭生有七子,勤劳能干,人丁迅速兴旺起来,于是再扩建宗祠及内外围屋,并设东西两门,因“门开东西两向,遂名之曰东团围”。
寻乌最海拨高的山峰:项山甑
项山甑,位于寻乌项山乡与平远县仁居镇交界处,因山峰有大甑和小甑两座形似饭甑的山峰而得名,海拔1529.8米,是寻乌第一高峰、赣南第二高峰。地形地貌上看,它不是丹霞地貌,全是花岗岩石,这是闽、粤、赣独一无二的。
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桠髻钵山
桠髻钵山位于寻乌县三标乡东江源村,地处寻乌、会昌、安远三县交界处,是东江水系的分水岭。桠髻钵山有土地面积29.8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23.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0.2%。境内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植物生长优势明显,森林气候特点显著,森林茂盛,郁郁葱葱,一派“青山翠欲滴,绿水尚自流”的秀美景观。东团围位于县城北约8公里的文峰东团村,是至今赣南发现的历史最远久的围屋,距今有600多年了。围屋里居住姓氏为刘姓。
最古老的石拱桥:桂竹帽镇宁远桥
宁远桥位于桂竹帽镇高头村,东西横跨金水河,兴建年代无史料可查,据传明万历年间叶楷与严广传曾划定此桥为界桥,可见此桥修建时间应该在明万历以前。该桥为二孔石拱桥,条石砌成,迎水向建有一船型墩,桥长33米,宽6.8米,高7米。因建桥时桥上有瓦房长廊,故该桥又称瓦桥。现在它仍然作为寻乌县401县道公路用桥,500多年了。该桥是我县修建年代最早的一座古代石拱桥桥,为研究当地明清时期交通状况及桥梁建筑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2012年8月27日被寻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早到寻乌的客家人是:中原汉人
据《赣州府志》记载,中原汉人最早到赣南和邻近的闽粤地区是在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后,为了防止南方百越族人的侵犯,曾派遣50万大军南下,经过江西、广东,直到广西。秦朝灭亡后,驻扎在南方的官兵大部分留居驻地。他们便成为赣南、粤北地区客家人的最早祖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