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东江头,君住东江尾。”一条东江,把寻乌——这个曾因毛泽东《寻乌调查》而闻名海内的赣南小城——与深圳经济特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如今,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再出发的历史节点,深圳龙岗与寻乌结对帮扶,携手33万老区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打好乡村振兴战,共同做好区域合作共赢大文章。
深圳侨报派出十余人采访团深入寻乌进行考察调研,一窥寻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现貌,以局部投影展现脱贫致富的时代风云。现推出《红色寻乌,美丽乡村》专栏,对寻乌的风土人情和扶贫实践进行宣传推介,盼为后来的结对帮扶工作提供一点启发和帮助。
美丽寻乌 寻乌,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居赣、粤、闽三省交界处。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建县,全县总面积2351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素有“东江源头”“红色故土”之称。 中国革命的时空坐标里,寻乌或许不是最耀眼的一个,但却是极具启明意义的一个。
毛泽东同志旧居。 1930年5月,毛泽东利用红军在安远、寻乌、平远分兵发动群众的机会,在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的协助下,在寻乌开展了20多天的社会调查,对寻乌的政治区划、地理交通、商业活动、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状况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考察分析。根据这次调查,毛泽东写下了《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首次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寻乌亦由此成为了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祥地之一。
毛泽东同志曾工作过的书桌。
总有一种力量,从历史深处走来;总有一种精彩,在历史的回望中熠熠放光。今天,走进位于寻乌县城西南的马蹄岗上的寻乌调查纪念馆,置身于红砖青瓦间,抚摸毛泽东当年伏案疾书的那张书桌、那盏油灯,百年风云似在一瞬间浮于眼前。在历史原貌的再现中,今人犹可清晰洞见,在艰难的上世纪30年代,作为党和军队重要领导人的毛泽东,是如何在一个三省交界的小城,事无巨细、详细调研,由此把脉革命政策的制定。 而在县城之外的广阔草野,一个个或悲壮或惊险的红色故事至今仍在寻乌人中间口耳相传:吉潭圳下村,伍若兰为掩护丈夫朱德和红四军军部突围而不幸被捕;项山罗福嶂,毛泽东大胆突破个人主义,作出了党绝对领导枪杆子的有益尝试;晨光司马第,古柏烈士的革命理想和家国情怀在此生根发芽……文昌阁、刘氏恭安围,一处处浸透着革命先辈智慧与鲜血的红土地,向世人展示着其伟岸而厚重的身躯;一段段光辉的峥嵘岁月,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 一川东江水,哺育了千万赣粤儿女。 东江发源于寻乌县三标乡东江源山,全县东江源水系流域面积占整个东江源流域面积的37.8%,占江西境内东江流域面积的56.5%。每年从寻乌流入东江的水资源总量为18.3亿立方米,是江西省内流域面积最大、流入量最多的东江源区县,亦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同胞的重要饮用水源地。
寻乌秀美的山川。 因了自然的馈赠,寻乌山川秀美。东江源头古木繁生,百水成川,千壑竞绿,风景如画;置身其中,山泉、杜鹃、鸟语、鱼翔,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东江第一岩——寻乌青龙岩,石岩绮丽,仰望参天佛像听闻动人传说,游人无不醉心其间、留连忘返。赣南第二高峰——项山甑,登高望远,绵延云海,极目千里之遥;席地俯瞰,三省福地,如诗美景尽收眼底。此外,更有云盖岽云雾飘渺,蝙蝠洞神奇莫测,仙人寨禅钟常鸣···
绿水青山是寻乌最大的金山银山。
得天独厚,使命尤崇。作为东江源头县、东南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的寻乌,加强其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保持水质优良,既是确保珠三角特别是香港居民用水安全和区域稳定、繁荣的需要,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共抓长江经济带大保护的需要,亦是推动源区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此,寻乌全面推行“河长制”河湖管理模式,以县、乡、村、村组四级河长同步发力,坚持河上岸上同步治理、山上山下同步解决,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于是,在寻乌,废弃矿山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出境断面综合整治、重金属污染治理、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等行动渐次铺开;封山育林、退果还林、生态移民、禁渔放流等举措同步发力,一座座“矿山疤痕”变成“绿洲”,一座座污水处理厂拔地而起……绿水青山成了寻乌最大的金山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