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发展理念,更是生态富民的现实路径。地处大山深处的乐安县金竹畲族乡,以好山好水折价参与旅游开发,让绿水青山变资本,村民变股东,每年不仅可享受景区分红,还办起了民宿、农家乐,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走出了一条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和经济效益的致富路。
12月17日,记者从乐安县城出发,一路向南,行车近两个小时,来到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的金竹畲族乡吓通村。一幢幢依山而建的黄土小屋错落有致,外墙、屋顶、庭院等随处可见畲族文化元素。推开村民蓝智平家的“畲家驿站”院门,只见外表看似原生态的土坯房,屋内却是设施现代、别有洞天。
蓝智平把记者迎进屋里。他告诉记者,这老宅是他筹集60余万元改造的,有7间客房。“现在是淡季,客人少一些,节假日的时候经常一房难求。”他说。
金竹是我省8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尽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但有着别处不可比拟的优势:全乡山林面积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2%。“这就是金竹人脱贫致富的‘聚宝盆’。”金竹乡党委书记王秀英说,当地引进江苏客商投资2亿多元打造国家4A级景区,将各村山林资源作为旅游开发的资产,入股公司进行共同开发。村民不用掏一分钱,就可以参与景区门票收入30%的分红。
刚刚领到2000多元分红款的符丽红,结束了多年在外漂泊务工的日子,回到村里刚刚营业的景区酒店上班,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闲置多年的土坯房租给了旅游公司被改造成民宿,每年租金有6000多元,“日子过得比在外面打工轻松多了”。
从外出务工人员到酒店主管,符丽红的变化和吓通村蜕变的轨迹完全“合拍”。如今,在景区的带动下,吓通村共发展农家乐12家、民宿4家,当地群众每年增加收入200多万元。过去村里的特产黑笋干、蛇酒、红菇等卖不出去,如今是山货难求,稻花鱼、生态水稻、高山蔬菜等生态种养和加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带动当地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1000余元。
从砍竹、挖笋到发展旅游,同样是靠山吃山,如今畲乡却“吃”出不同滋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