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有两个老太太,一个生活在富贵场中,一个生活在贫民窟里。在过去,如此巨大的阶层差异,可以说两个人根本不可能有交集,但曹公如椽巨笔,却将两人放到了一个画框里。这便是贾母和刘姥姥,今天说说刘姥姥。
大概曹雪芹先生也不会想到,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后,刘姥姥作为一个村老妪,竟然成了最受读者喜爱的红楼人物之一。她身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比红楼梦里的许多贵族男女都更令人尊敬。
我们初读红楼,可能大多会觉得刘姥姥精明世故,对她并无多少好感,甚至觉得她处处出丑,很是滑稽。少男少女的心,那时关注最多的还是宝黛爱情,哪里会想到,刘姥姥才是我们日后的人生。
刘姥姥丈夫早逝,上了年纪的她,只得跟着女儿一家生活,但女儿一家日子也不好过,眼看就青黄不接,连过冬的钱都没了。作为母亲,刘姥姥不会看着儿女挨冻受饿,她打定要去贾府借钱的主意。
为了到贾府借银子,刘姥姥这个人情世故上历练出来的农村老太太,放下了尊严,好话说尽,几乎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方说出一番世道艰难的话来。
生活万般苦,求人最是难。谁能想到,一个七十多岁的农村老太太,第一次进入贾府这样的豪门,面对王熙凤这样风光无限的大管家时,是怎样的一副情形。她会紧张无措,会局促不安,会无所适从,会开不了口……
这样的刘姥姥,在年少的我们眼中,也许看起来有些好笑。尤其第二次进贾府,更是出尽了洋相,甚至有些滑稽了。年少我们不懂人情世故,可后来再读,感受完全不一样了,她把贾府上下人逗笑的同时,也引出了我们的眼泪。
这样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老太太,她为了子女活命的一片父母痴心,为了感谢贾府的一片知恩图报的善良,令人动容。而等到我们也为生活四处奔波劳碌,才体会到刘姥姥的苦。
红楼梦的魅力就在于,我们年少时读它是一种感受,等到成年后再读,又是一番不同滋味。刘姥姥一进贾府为儿女,二进贾府为感谢,三进贾府为报恩,这样淳朴善良的农村老太太,曾经把我们逗笑,如今把我们弄哭。
这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比贾母还大几岁,在贾母含饴弄孙,每日山珍海味,听曲儿打牌逗趣时,她却要冒着严寒,带着外孙去贾府乞食,一顿早饭也舍不得吃。
朝扣富儿门,富儿犹未足。刘姥姥一进贾府,写尽贫富悬殊,道尽穷人艰难。恰如我们常说的那句话: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面对贾府这样的豪门贵族,又有几人能像刘姥姥这样,为了活命,舍下了一切?
得到了贾府接济的刘姥姥,在一家人渡过了难关之后,表现出了农人的淳朴与善良本色,她不只是精明世故的老太太,还是个知恩图报的好姥姥,把那瓜果的头遭摘下来,雇了车,费了功夫送到贾府。
这对贾府来说,显然不算什么,一两银子能买几车菜,但难得的是刘姥姥的一片真心,她的淳朴,她的善良,她的不忘本,在贾府之中,在那个时代,都难能可贵。
对刘姥姥来说,农家瓜果的头遭尖儿,那都是用来供奉神明的,只有神明先享受了,他们才能动。其实在刘姥姥的心里,帮她一家老小度过寒冬的贾府,何尝不是神明一般呢?
刘姥姥二进贾府,插科打诨,说笑逗趣,为的是活跃气氛,哄贾府的那帮太太奶奶,公子小姐开心,这些对刘姥姥来说,无论是自嘲,还是出丑,甚至于被捉弄,她都心甘情愿,比起贾府昔日的活命之恩,这点子打趣实在算不得什么。
在农人眼中,尊严从来都是为活命服务的,如果连生存的最后一口气都喘不下去,尊严又有何用呢?所以,刘姥姥是个人情练达的老人,她懂得世故变通,能让她活命的人,就是救命恩人。
而活命之恩大于天,即便自己在贾府受到再多的打趣,与她大半生经历的贫穷和苦难相比,实在不算什么,只要能让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这些贵妇人开心,她也是乐意配合的。
更何况,贾府之人对刘姥姥并非有意嘲笑戏弄,不过是为活跃气氛,贾母、王夫人对刘姥姥,都多有照顾,鸳鸯还曾专门跟她道歉。她临回家时,贾府又送了她许多财物。
她奉承周瑞家的,她奉承王熙凤,她说笑话哄逗众人,众人笑的时候,刘姥姥也在笑。众人笑刘姥姥,而刘姥姥也笑自己。人的一生,不正是如此吗?时而笑笑他人,时而被他人笑笑,时而笑笑自己。
刘姥姥的世故,让我们看到了底层百姓的精明,这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任何时候都压不垮打不倒的生存本能。刘姥姥的淳朴,也映射出了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的众生之相。
日后贾府败落,子孙流散,各人顾各人,王熙凤之女巧姐险些被狠舅奸兄算计,还是刘姥姥,以耄耋之年,救巧姐于水火,彰显了人性的真善美。
刘姥姥的确贫穷,可她人穷志不短,生活贫穷精神富有,她活得坦坦荡荡,清清白白,真真切切,是红楼梦里富贵场外的一股清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