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基层的宣传文化载体种类不多……整体来看,作用发挥参差不齐,使用效率不是很高。”去年,中宣部派出调研组在寻乌县蹲点,写出了《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寻乌扶贫调研报告》。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宣部《寻乌扶贫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根据报告提出的“建设一批传承历史传统、体现时代风貌的“新时代传习所”的要求,寻乌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新举措,在全省率先打造“新时代传习所”。
“传习”二字有传授与学习之意。“我们以‘一个阵地、一份菜单、一个机构、一支队伍、一套机制’‘五个一’创建标准,整合机关会议室、农村祠堂、学校阅览室、企业车间等现有的公共场所和文化设施,建立了机关、农村、学校、企业、社区、网络等六类传习所。”寻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谢清泉说,定好、定细创建标准后,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再进行补充丰富,这样每个传习所既有相同的模式,又有不一样的特色。
在寻乌县菖蒲乡黄田村贫困户罗松环家的田地里,乡里聘请的百香果技术指导员林瑞平正手把手为罗松环传授百香果种植管理技术;在菖蒲乡黄砂村小学,红色文化传习员李兴桃在给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菖蒲乡副乡长梅兴永告诉记者,县里以“新时代传习所”为载体,组织宣传队伍到各村传习所、田间地头、扶贫车间等地,讲理论、送政策、学法律、授技术、传文化,把“高大上”的“文件语”变为“家常话”,“普通话”翻译成“客家话”,深受老百姓支持和喜欢。
寻乌县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组建了脱贫攻坚、巾帼、农技、文艺、乡风文明、普法、企业、乡贤等15支传习队伍,深入全县范围开展传习活动。谢清泉说:“我们通过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打造了一批多元化、‘带不走’的本土传习队伍,成为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传授知识技术的‘扬声器’和‘小喇叭’,可以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十九大精神以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带给最基层的广大群众。”
从政府机关到企业车间,从社区到农村,从学校到媒体网络,“新时代传习所”遍地开花,全县共成立“新时代传习所”436个,成为广大群众的新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