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微生活

搜索
查看: 3209|回复: 0

[特别播报] 我住东江头,君住东江尾。日日思君终见君,寻乌荣登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3 15:56:22|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深晚记者赴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桠髻钵山,开启探寻东江源之旅。山路蜿蜒,群山环峙。花香扑鼻,鸟鸣入耳。溯溪流而上,近至山顶,见两汪清泉于小石潭中,于夕阳之下从容淡泊不动声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浩浩东江,即由此发源。寻乌深圳,由此一水相牵。


155437uahjxcfprjhzjewc.jpg


1930年,毛泽东的《寻乌调查》留下深入群众、实事求是的思想财富;约半个世纪后,深圳迈开了改革开改的步伐。东江不言,见证华夏复兴,沧海桑田。


去年5月,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深圳市与寻乌县支援合作工作方案》,对支援合作事宜作了总体安排。从此,东江首尾两地寻乌深圳有了更深的联系。


从今天起,深圳晚报将连续推出以“情系东江 深寻携手”为主题的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现寻乌的水源保护、绿色生态、红色传统、果业发展、旅游资源等自然人文与产业发展情况,让深圳人更加了解东江源头——寻乌,探寻深圳寻乌两地合作前景。


支援合作,寻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寻乌,江西省赣州市辖县,位于江西东南部,居赣、闽、粤三省交界处,距深圳约400公里。历史上的寻乌被南岭阻隔,所以尽管路途并不算遥远,但对于大多数深圳人来说,寻乌至今仍然宛如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


155439d81ax17171ai1zxw.jpg

赣南第二高峰——寻乌项山甑(寻乌县宣传部提供)


如今,从深圳驱车前往寻乌,经长深高速或济广高速,5个多小时即可抵达。不久的将来,寻(乌)龙(川)高速建成通车后,从深圳到寻乌的车程有望被压缩到5个小时以内。当年一路上阻隔交通的群山,如今已化作车窗外郁郁葱葱的风景。


蜿蜒曲折的东江,在两地之间静静地流淌。这是一条财富之水、开放之水,因为东江流域沿线城市支撑着广东经济腾飞的半壁江山。这条古老的大河首尾两个城市如今命运相连:源头所在的寻乌建县至今400余年,而邻近入海口的深圳则刚刚建市40周年;寻乌是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则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为了保护东江源头,长期以来,寻乌县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采取了包括退耕还林、退果还林、生态移民等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捍卫了东江源头的绿水青山,实现了东江源头水质的全面提升,保障了覆盖东江流域内地城市居民和香港同胞共计400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饮水思源,先富起来的深圳人民没有忘记与自己同饮一江水的寻乌的父老乡亲。去年5月以来,深圳市对寻乌支援合作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深圳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了《深圳市与寻乌县支援合作工作方案》,对支援合作事宜作了总体安排。


4月2日至4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率深圳市考察团到寻乌,助力寻乌脱贫攻坚,推动赣深共赢发展。王伟中表示,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是深圳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深圳将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脱贫方略,学习发扬“唯实求真”的寻乌调查精神,饮水思源、用心用情支持老区苏区发展,抓紧推进寻乌相关扶贫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激发旅游市场活力,支持教育医疗事业发展,密切干部学习交流,深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配合协调省际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补偿等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好支援合作政治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做好区域合作共赢大文章。


4月24日,《深圳报业集团与寻乌县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在寻乌县举行。为落实《深圳市与寻乌县支援合作工作方案》,深圳报业集团整合集团内外的各种资源,从寻乌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在产业扶贫、旅游推广、教育培训、文化扶贫等方面对寻乌县进行帮扶合作。


东江为证,寻乌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 兴客桃源 ",寻乌之水天上来


“云漫峰峦舞万山,天人营卫小尘寰。水分两海三江饮,地主东南赣越担。”


这是寻乌诗人凌培圣所作的《七绝·寻乌山水》。诗人解释说,寻乌几乎没有外来水过境,寻乌之水主要来自天上的云雨汇聚。寻乌县处于武夷山脉与南岭交汇区,系东江水系、赣江水系与韩江水系分水岭,也是东南沿海与内陆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寻乌之水,东向经贡江合赣江、汇长江而入东海,南向分别经东江、韩江入南海, 故而有“水分两海三江饮,地主东南赣越担”之说。


正如诗人所言,寻乌不大,但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寻乌县旧称长宁县、寻邬县,地处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处,为江西南大门,处于客家文化圈轴心位置,与福建、广东两省人文相通,也是整个中部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空间距离最近的地方。寻乌县物产丰富,尤以稀土、柑橘驰名世界。县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75.6%。境内项山甑主峰海拔1529.8米,为寻乌县最高峰。寻乌河、晨光河自北向南注入东江,系东江源头;罗塘河自南流入贡江,为贡江源头。全县东江源水系流域面积占整个东江源流域面积的37.8%,占江西境内东江流域面积的56.5%,每年从寻乌流入东江的水资源总量为18.3亿立方米,是江西省内流域面积最大、流入量最多的东江源区县,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同胞的重要饮用水源地。


155439m662v6z62q224oev.jpg

东江源头仙女湖瀑布


寻乌有“兴客桃源”的美誉。武夷山脉和九连山余脉在此汇聚,千岽万岭云集,青山绿水缠绵。“自宋以来,外多天灾人祸,则收纳八方难民;时运太平日久,则迁出客家子弟。”正所谓人间偏爱,阻乱荒难近;天地独怜,驱旱涝不临。如此出纳回环,历经千年,寻乌客家话——中古汉语、宋官话的活化石,也就成为客家话的紧要之源。


寻乌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是中央苏区全红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寻乌由此成为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先后发生过“圳下战斗”“罗福嶂会议”“寻乌调查”“罗塘谈判”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寻乌虽小,但不平凡。“寻”本意为古代的一个长度计量单位,一寻等于八尺,而位于粤赣两省交界之地的梅州市平远县就有八尺镇、八尺村,加之东江流域一脉相承的客家文化,有力地佐证了自古以来寻乌与岭南、特别是粤东地区紧密的人文联系。


大河上下,特区向老区张开臂膀


出寻乌县城向北47公里,一座大坝巍然立于群山之间,这就是新近建成投入使用的太湖水库了。


太湖水库因位于寻乌县水源乡太湖村而得名,水库大坝所在位置是原太湖村大坝头村民小组所在地。“太湖”“大坝”原本有名无实,如今高峡平湖如山间翡翠近在眼前,“太湖”“大坝”也终于名至实归。


这是一个坐落在东江源头寻乌水上游峡谷河段的中型水库,以供水为主,兼有灌溉、防洪等综合效应。水库总库容2384万立方米,总投资达7.16亿元。水库于2018年竣工,2019年4月15日正式供水,可解决寻乌县城、水库下游4个乡(镇)及工业园区共18.77万居民的生活及部分企业的用水需求,有效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质量,为枯水年农业生产的安全、作物的稳产高产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155440ixkwi49v6t7x7z94.jpg

风光秀丽,波光鳞鳞的太湖水库


这不仅仅是寻乌县的民生工程,也是对东江源头地区水源保护的战略工程。为了工程建设的需要,寻乌县对太湖村进行了整体搬迁。


如今,在寻乌县城东侧,太湖村村民有了新的家园——太湖新村。太湖新村工程是寻乌县建设的第一个县城集中安置点,占地250亩,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于2015年11月底动工,涉及太湖水库移民258户1156人,其中贫困户31户145人。工程总投资7.83亿元,是寻乌建县以来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单个民生工程,也是解决寻乌人民饮水安全,实现小康升级的重大民生工程。


155441au43zvz44wfaqrhi.jpg

寻乌县城(寻乌县宣传部提供)



代价的背后彰显的是政府的决心,而对于原太湖村的村民们来说,“洗脚进城”后要转变的不仅是“农民”身份,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必须改变。东江一如既往奔流不息,寻乌人也一样,无论如何都在向着美好的新生活,不懈地努力。此时深圳向寻乌伸出援手,正当其时。


在告别寻乌前,深晚记者拿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寻乌到深圳的班车于1997年开通,是寻乌发往珠三角地区的第一个班车线路。开通22年来,每年客流量都有3万人次左右,2019年1月至4月客流量达到1万人左右。


寻乌,与深圳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赣南丹霞装点秀丽山水

客家桃源尽显古色古香



目前,寻乌旅游主要以观光、漂流、温泉、客家风情和红色传统教育为主,客源主要来自粤东闽西周边地区,珠三角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寻乌宾馆、东江源温泉酒店、青龙岩温泉酒店等星级宾馆已开业或即将试营业,到今年底接待酒店床位有望达到2000个。


寻乌与广东人文相亲、风俗相近。未来,寻乌的旅游品质将会在深圳的对口帮扶下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旅游品牌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扩大,寻乌必将成为新兴养生旅游目的地、大湾区后花园。


青龙岩:幽径云边转,寒溪寺下流


从寻乌县沿206国道南行24公里,就来到了南桥镇。这是一个位于粤赣两省交界的镇子,再继续向南12公里就到了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的八尺镇。


从南桥镇向西转入401县道,很快就到了被称为“东江第一岩”“寻乌八景”之首的青龙岩旅游区。


不到青龙岩,体会不到赣南丹霞的雄奇隽秀。


155443limgiflmvsdmd1dd.jpg

东江第一岩——青龙岩(寻乌县宣传部提供)


丹霞地貌在全国许多省区市有分布,至今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丹霞地貌形成的风景名胜有50余处,而寻乌县的青龙岩,就是赣南丹霞景观的一个典型代表。


来到青龙岩,只见石岩屹立,岩高数十丈,石窟玲珑,大小百余处,穴下瞰溪坛前为僧寺,佛像成群,其中有一大佛高9.98米,蔚为壮观。东江上游干流寻乌水绕岩而过, “幽径云边转,寒溪寺下流”便成了青龙岩胜景的生动写照。拿当地人的话说,东江就是一条龙,寻乌水就在青龙岩成龙,一路向西南由赣入粤,撑起华南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脊梁。


155443md99old3g0703809.jpg

丹霞地貌青龙岩风景区岩壁草木葱翠的西风古道


溯流而上,可见宠然大物“左狮右象”,仙人造字“福如东海”“石伞飘兵”“丝线吊金钟”等许多自然景观。从青龙岩西行还有“鳄鱼探海”“石压蛤蟆”“一线天”等景观。此外,还有“青龙仙迹”“出米洞”“仙人石”等美妙的神话传说。目前,青龙岩已开辟了一条10余里的“水上观景线”,溯流而上或顺流而下,沿途可观赏到几十处自然景观;风景区温泉酒店和游客中心也即将建成投入运营,未来的青龙岩必将成为八方游客到寻乌的首选旅游区。


石崆寨:" 勇士漂 " 让您肾上腺素喷发


沿401县道继续南行,转入482县道后就来到了位于留车镇的石崆寨景区。


石崆寨,寻乌又一处典型的赣南丹霞景观。这里石群连连、奇山怪石,一条玻璃索桥横跨山谷,桥长180多米,距谷底垂直高差超过100米。行走在这条玻璃桥上,的确需要有些勇气。


155444mtbvmg97mmo7qo19.jpg

耸立山顶,群山环抱的石崆古寨


石崆寨漂流也是非常值得体验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这是一个全国首创的时空穿越主题漂流,全长5.12公里,落差190余米,共有急湾80余处,险滩50余个,水潭20余个,是比较典型的“勇士漂”。全程可穿越百年古寨、丹霞仙境、神秘水帘洞、百米花架长廊、神秘峡谷、原始森林等,在峰丛绝壁的漂流过程中,缓行可观景致、冲刺能享激流,尽享有惊无险的避暑休闲。至激流处,漂流艇于水中颠簸起伏,忽而风口浪尖,忽而水中潜行,巨大的落差让您瞬间失重,犹如在天际中翱翔,水花撞击着头盔,耳边是溪水的轰鸣,巨大的水浪从小艇两侧铺天盖地卷过来,将人完全没入水中,屏息闭气,唯恐一呼吸水流便涌入鼻腔,短短一瞬,人又从水中破浪而出,足以让您心跳加速、肾上腺素喷发,情不自禁地发出尖叫。


桠髻钵山:东江源第一瀑宛如美女梳妆


桠髻钵山地处寻乌、会昌、安远三县交界处,是东江水系与赣江水系的分水岭。登上桠髻钵山顶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脚踏三县,一眼望两江”的美丽神奇景象。


这里,便是东江源头所在地。


155445rpo1thdifihcppzm.jpg

桠髻钵东江源头发源地


桠髻钵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0.2%,一派“青山翠欲滴,绿水尚自流”的秀美景观。东江源从桠髻钵山南侧由汩汩清泉顺山谷而下,汇成寻乌水上游的三桐河。流经原东江源村后,三桐河水量渐大,猛然冲出山谷形成跌水成为东江源第一瀑。从公路边沿石阶而下,远远的便听到飞瀑清音;及至近前,十多米的跌水从峡谷中汹涌而下,洁白的飞流在石壁上勾勒出一个美女梳妆的婀娜风姿,水落深潭激起无数碎玉飘絮扑面而来,让人顿觉如临仙境如沐甘泉。


目前,寻乌县正在申报建立桠髻钵山自然保护区,以加强对东江源头的保护。原位于源头附近的东江源村等几个自然村均已搬迁至县城,桠髻钵山已经成为基本上没有人类干预的自然保护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当地政府对东江源头的保护性开发,一个集自然生态和科普教育为一身的东江源自然保护区将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龙衣屋:客家乡土建筑中的艺术瑰宝


寻乌是客家的摇篮。走近寻乌,可以轻易捕捉到鲜活的客家人文气息和丰富多彩的客家人文景观。风格各异的客家建筑群,其高超的建筑艺术使人恍如走进客家建筑博物馆;淳朴厚重的民俗风情,甜润纯正的客家方言,让今人犹能感受到来自中原的古老乡音。


“迎故事”是寻乌客家民俗中的不二代表。它是每年农历九月廿八客家人举办的一项群众集游活动,寄托着客家人祈盼“风调雨顺、繁荣昌盛”的美好希冀,传承已近800年历史,如今仍显其勃勃生机。所谓“迎故事”,即把一个个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人文景观等制作成一台台生动的人物造型进行沿街巡游。它主要由村中的壮年男子负责抬迎,故事中的人物则由童男童女装扮。同时,有灯笼、祥龙、乐队等民间表演队及成千上万的信众组成长长的迎故事队伍进行巡游,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敞门相迎,燃花放炮,盛况空前。


除传统民俗外,寻乌的客家先民还用勤劳的双手,留下了一处处气势恢宏而又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澄江镇周田村,方圆3公里内坐落着二十八座方型围屋,建造华美,堪称一绝。


菖蒲乡五丰村的客家古氏“龙衣屋”,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古氏家族聚居地,距今380年历史。房屋以祠堂为中心,已围七层,每层中部有圆石垒成的角背形“花台”相连,意在龙气畅通。其中最长的一层围屋长200余米,房屋120间。最外围层与祠堂落差高达12米,气势宏伟。祠堂正门悬挂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两块授匾——“钦点御前侍卫府”和“三世科第”,指的是乾隆皇帝贴身侍卫古刚、古风度,以及古全仁、古安帮、古肇图祖父孙三代皆考中武举人。


吃喝玩乐 | 生活资讯

尽在寻乌微生活公众平台

[本内容可在个性签名中修改]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官方QQ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