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清晨,在千回百转的溪水怀抱中,随着一轮朝阳缓缓升起,桠髻钵山又是一派盎然生机:鸟鸣虫啾,鱼翔浅底……
我住东江头,君住东江尾。情系赣粤港,同饮一江水。
位于桠髻钵山的东江源瀑布。江西日报 洪子波 摄
地处东江源头,寻乌人民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移民搬迁,封山育林,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把源头水质安全作为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为东江筑起道道屏障,为广东人民、香港同胞送来了奔腾不息的一江清水。
刚下过一场透雨,初夏的寻乌县三标乡东江源村山林翠绿欲滴。
40多岁的谢国通又回来了,在群山环抱中的废弃民居前若有所思。
谢国通是东江源头的最后一户人家,原先的土坯房早已坍塌,没有搬走的柜子、箱子、椅子里盛满了黄土。房子内外,草木丛生。
为了保护东江源,谢国通一家4口跟随着其他村民,搬离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大山。安居房正在建设,他们暂时搬进了城里的租住房。租的房子小,很多家具他都没有带走,唯一带在身边的是祖先的牌位。这位朴实的客家汉子眼含泪珠地说:“带着祖先的牌位,就是带着故乡。”
搬迁前的东江源村 资料图。
2017年,寻乌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筹集资金6亿元,对东江源头保护区内的东江源村、图岭村、太湖村以及长安村的5个村小组,共1476户6844名群众进行整体搬迁。
太湖新村安置小区 资料图。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为了东江水清如许,善良勇敢的客家人毅然打点行装,舍小家为大家。
“正是知道这是香港同胞和深圳、东莞等广东人民赖以生存的水源,当听说政府为了保护生态让我们村整体搬迁时,村民们都很支持。”生长在东江源,图岭村村支书陈仁祥对这江清流的热爱溢于言表。1992年高中毕业后,他曾在深圳南山区一家生产草帽的香港企业打工。打工期间,他专门来到深圳水库。眼前碧波荡漾、青山连绵,遥想千里东江、润泽深港。“这就是从我们家乡流来的东江水呀!”他骄傲地说。
从三标村往外走,沿路大片大片的果树被新种植的马尾松替代了。原村党支部书记黄圣松家的果园也在其中,那些上世纪90年代栽种、如今应当正处丰产期的果树,已经被砍了个精光,完成了退果还林。
东江源头——桠髻钵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5%!
令人惊喜的数字背后,是寻乌持续11年大力推进封山育林的政策实施,是寻乌人愚公移山、植树造林的恒心。
11年来,全县人工造林3万余亩,退耕还林1.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5%,23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群峦叠翠,溪流宛转。
在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满目青山绿水,处处鸟语花香,光伏电站沿山而建,鲜艳的自行车赛道绕着园内的山水起伏。
柯树塘生态修复——生态+光伏项目 资料图。
谁能想到,仅仅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座雨季泥水横流、晴日白沙晃眼的废弃稀土矿山。
上世纪70年代末,粗放式的稀土开采在为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把郁郁葱葱的山峦变成了沟沟坎坎的裸露山包。寻乌县稀土公司原负责人曾感慨地说:“我现在是功臣,以后可能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废弃稀土矿山想要修复,谈何容易。上甲村村民谢立新告诉记者,以前也不是没有治理,可疏通了上甲河,不久又淤了,土地整治后,过几年又沙化了。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文峰乡柯树塘山水林田湖草。
江西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将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作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之一。
地处东江源头的寻乌自觉担负起先行先试的使命。寻乌县发改委以工代赈办主任谢军告诉记者,在多年实践中,寻乌创造性地采取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三同治”,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
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该矿山已实现复绿14000多亩,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至95%,植物品种由原来的6种增加到100余种,水体氨氮含量削减了89.76%,入河水质大为改善。寻乌累计治理废弃矿山面积达14.3平方公里。
文峰乡柯树塘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寻乌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稀土,已探明储量50多万吨,远景储量150多万吨,潜在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特困片区县,虽然贫困程度深,但在事关生态保护的问题上,寻乌人从不含糊:全县全面取缔稀土开采,提高项目准入门槛。
去年,南方某公司提出在寻乌投资2亿元建设五金制品厂,建成投产后可纳税千万元。考虑企业生产流程有电镀工艺,将对环境造成污染,县里坚决亮起“红灯”。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寻乌拒绝污染大的项目40多个,总投资额达30多亿元。
生态修复,环境美了,日子甜了。上甲村养蜂人钟世展领着我们爬上山头,高兴地指着山林中的自家蜂箱说:“柯树塘治理后花开得可真美,今年的蜜肯定又多又好。”
柯树塘生态修复——种植的百香果园 资料图。
吃过早饭,水源乡龙塘村的组级林长林文义,又像往常一样挎起背包、骑上摩托、踩下油门,开始20多公里长的护林巡山工作。一路上,他要看看有没有着火点,有没有盗伐现象。
登豆岭村的副河长王经义也没闲着,换上雨鞋、拿起钳子、提着口袋,行走在村里的小河边。一路上,他要捡拾垃圾、清理河道。
巡山、守绿,护河、保洁,清源、净流……
这是东江源头林长、河长们日复一日的普通场景。
护林员骑摩托车在山林间巡查。
“早先一天能捞几筐垃圾,现在半筐也捞不着,水清岸绿,儿时的小河回来啦!”王经义告诉记者,寻乌通过林长制、河长制,压实了治山理水的责任。
“禁止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在东江源头的载下村,保护环境的内容已经外化为村规民约,内化为群众的行动自觉。
“我们保护的不仅是东江源,更是共同的生态家园。”寻乌县县委书记柯岩松介绍,寻乌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并纳入全县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考核不达标的乡(镇)和单位“一票否决”。2017年以来,该县对环保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乡镇、单位主要领导共约谈16人次。
“寻乌水将汇入东江,成为广东人民和香港同胞的主要饮用水源,我们要保护东江源……”随着水源中小学七(3)班张丽萍老师的循循善诱,守护东江源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孩子们幼小的心里。
寻乌人齐心协力保护生态,换来的是一江清水送粤港。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东江源头寻乌县斗晏水库下游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二类以上,优于考核目标;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6.45%。
一江清水向南流,奔腾不息润粤港。
寻乌,不忘初心护水源;
东江,粤港明天更美好!
寻乌人的“金饭碗”
70多岁的寻乌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炳炎,还在为保护东江源奔走呼吁;50岁的张昌权曾含泪带头砍掉自家正处在丰产期的脐橙树,率先退果还林;24岁的东江源村村民张锋接过爷爷、父亲的接力棒,也成为了一名护林员,开始了每周两次的巡山……世世代代的寻乌人甘于奉献和牺牲,营造这片绿、守护东江源。
一些不理解的客商说,寻乌拥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不挖,数亿元投资的项目不要,一门心思搞东江源头生态保护,是守着“金饭碗”“挨饿”!寻乌人却笑道:搞好流域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才是流域上下、区域间可持续发展的“金饭碗”。
纵观寻乌近年来发展历程,上下同欲,勠力同心,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寻乌最大的优势、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宁可步子慢一点、暂时穷一点,一定要守住生态文明建设的“金饭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端起“金饭碗”的寻乌人,一定能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本文同步刊发于《江西日报》、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