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争议指数:★★★★★
鱼腥草又叫蕺菜、岑草,西南地区的人们称之为“折耳根”,分布于我国西南、华中、华东等地,生于山地林下、岩壁、沟坡和路旁等。日本也有鱼腥草,有用它泡茶的传统,有些地区还会油炸它的叶子来吃,在日本动画片里也有鱼腥草的身影,龙猫的树洞旁有着四片洁白花瓣的花,就是鱼腥草的花。
我是北方人,真心受不了鱼腥草的异香!去四川旅游时不小心吃到,那味道永生难忘,太太太腥了,再也不想体验第二次!
哦买噶!为什么不喜欢吃鱼腥草?肤白貌美的鱼腥草生吃的话是夏日里的小清新凉菜,嫩脆爽口,略有回甜,还可以清热祛暑,炒着吃、炖汤吃、涮火锅吃……熟的鱼腥草软绵粉糯,完全感受不到“腥味”。
香菜争议指数:★★★★★
曾经有外卖平台统计过,点外卖时备注最多的要求就是“不要香菜”。香菜的正式名为“芫荽”[yán sui],别名胡荽、香荽,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中亚地区,传说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看到当地牧民将香菜放入肉汤中,气味芳香四溢,就与牧民交换菜种和种植方式,进而香菜在中国大地广泛种植。基因决定我无法忍受香菜的味道。对我来说,香菜应该叫“臭菜”,那股气味,感觉像汽油味,又有点像肥皂味,还像臭大姐……D区
香菜很香!煎饼果子、火锅蘸料、烤冷面、麻辣烫……我都会要很多香菜,无可替代的配料。芫爆里脊丝、芫爆肚丝,用香菜炒肉也特好吃!还有,香菜配牛肉,绝了~
茴香争议指数:★★★
这里说的茴香是北方用来包包子和饺子的茴香,学名Foeniculum Vulgare,伞形科茴香属植物,和南方做“茴香豆”用的“八角茴香”不是一个东西。茴香原产地中海地区,现在我国各地多有栽培。
不爱吃茴香的我,在北方就像个异类……但是,茴香的气味真的很难闻,和香菜一样╥﹏╥
茴香的味道很清新,还带有一丝丝甜,这种味道和肉类特别搭,无论是茴香的叶子还是球茎,都很好吃!咬一口茴香馅的饺子,真的有“回乡”的感觉,一切烦恼都没了。
大蒜争议指数:★★
大蒜是百合科葱属植物的地下鳞茎,整棵植株具有强烈辛辣的蒜臭味,蒜头、蒜叶(青蒜或蒜苗)和花薹(蒜薹)均可作蔬菜食用。大蒜不仅可以当调味料,还可以入药,是著名的食药两用植物。
大蒜的味道太刺激了,每次吃完都感觉胃不舒服,嘴也很臭,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话,不喜欢。
子曰:“吃肉不吃蒜,味道少一半。”吃面、撸串必须有蒜才有味!整颗蒜瓣烤着吃,又香又糯,特别好吃!吃手抓羊肉的时候,一口羊肉,一口蒜,啊……人间值得。
韭菜争议指数:★★★
韭菜是百合科葱属成员,和大蒜是亲戚,有辛辣的味道。春韭鲜嫩,但“夏韭臭死狗”,夏天的韭菜叶片变厚、纤维变粗,口味就差远了。除了韭菜叶,韭菜花也能吃,北方人常把韭菜薹与花朵一起切碎、腌制,做成“韭菜花酱”当蘸料或调味酱,南方则多用韭菜薹炒菜或做凉菜。
公共场合吃韭菜简直是生化武器,我会当场吐ta一身。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春天的第一茬韭菜,也就是“头刀韭菜”,位居“初春四鲜”之首,辣中带甜,口感独特,香味十足。嫩嫩的韭菜汁水丰富,有春天的新鲜感。
苦瓜争议指数:★★★
在民间传说中,苦瓜有一种“不传己苦与他物”的品质,就是说苦瓜与任何菜同炒同煮,绝不会把苦味传给对方,所以有人说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誉之为“君子菜”。自然生长的苦瓜变老了,苦瓜籽会变红,味道甜甜的。
苦……像药一样,味道难吃,外形丑陋,为什么要当菜吃啊?
“真想不到当初我们也讨厌吃苦瓜,今天竟吃得出那睿智愈来愈记挂。”越长大,越喜欢吃苦瓜。
脑花
争议指数:★★★★★
动物的脑中含的钙、磷、铁比多,但胆固醇含量也极高。在西南地区,脑花可以用来涮辣火锅,可以单独用来做烤脑花、冒脑花、脑花面,和其他荤菜没什么区别。除了辣味的脑花,南方地区还会用猪脑炖汤,一般和天麻、山药等搭配着炖。
长得太恶心了,而且有股腥味,真是……反人类的食物。
小时候每次吃鸡鸭鱼,大人都会把脑花给我,说是能补脑子,也就习惯了吃脑花。现在,有专门的小吃,把猪脑做成烤脑花、冒脑花、涮脑花……我都喜欢,入口即化,满口溢香,比最嫩的豆腐还嫩,而且入味,总之很美味。
内脏争议指数:★★★★
肠、心、肺、肚、肝、胗、腰子……曾经被称为“下水”的动物内脏,如今因为销量大,产量小,早已成为比肉还贵的“精华”。从地方小吃到八大菜系,总能看到内脏的身影,卤煮、爆肚、羊杂汤、九转大肠……个个显赫有名。
这能吃??我觉得是臭的!每次吃重庆火锅,点菜的时候就很烦恼,大部分荤菜都是内脏,没啥可吃的。
内脏的口感与肉差别很大,像肚和鸡胗,那种脆生生的嚼劲,是肉给不了的,而且,无论是炸、卤、炖、烧、烤、涮,不同的做法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爪/蹄争议指数:★★★
动物的脚多皮、筋,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脂肪含量比肥肉低。一般用来红烧、酱卤或烧烤,也可以煲汤。《吕氏春秋》中有载:“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跖,就是脚掌。可见,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如何烹制鸡爪,而且味道应该不错。
没什么肉,还难啃,有什么可吃的,麻烦又不雅。而且一想着鸡啊鸭啊猪啊天天踩土,太脏了吧,搞不好还有脚气,吃它干嘛?
鸡爪、鸭掌、猪蹄,这些爪(蹄)的皮质地肥厚,里面的筋脆嫩可口,还很有嚼劲,啃骨头的感觉让我上瘾。
争议指数:★★
皮,除了直接烧烤、涮火锅、熬汤,还可以做成皮冻,比如猪皮做的肉皮冻、驴皮做的阿胶,其原理就是,胶原蛋白在长时间受热后会形成“溶胶”,当它冷却下来则会发生凝胶反应,形成膏冻状的固体。
烤过的鸡皮又脆又糯,猪皮软软糯糯,烤鸭的皮脆脆的……各种皮的口感是不一样的,也是很神奇了~
茧蛹、虫子争议指数:★★★★
蚕蛹入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一般食用的是柞蚕,可以炒、炸、烤。除了蚕蛹,还有辽宁的烤扑棱蛾子(飞蛾)、油炸蚂蚱、爆炒九香虫(臭大姐)、煮豆丹、可以用来煎/焗蛋/白灼的禾虫……这类食物的基本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吃起来就是肉的味道,虽然嫌弃的人不少,但这类食物的价格一般都不低。
有一股诡异但让人欲罢不能的香味~如果做得不腻的话,我能当零食一样边看电视边吃,吃一盆。
螺蛳粉的汤是用螺蛳熬的,是螺蛳粉的灵魂,最具争议的“臭味”则来自配料酸笋。最著名的螺蛳粉来自“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柳州,柳州螺蛳粉并非柳州的传统美食,而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工业快餐。据说,它诞生于工人电影院电影散场后的夜市,取得成功后迅速席卷各大工厂,成为当时最受工人们欢迎的夜宵。
汤很鲜浓,嗦粉的感觉很畅快,还有“臭”味与辣味的双重刺激让人欲罢不能。闻着臭,吃着爽~
臭豆腐争议指数:★★★★
臭豆腐,与腐乳不同,是将发酵(也有人认为只是用臭卤浸渍,而非发酵,还有人认为是半发酵)的豆腐用油炸制而成,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常见,但是其起源、制作工艺和风味各有不同。比如长沙臭豆腐,又称“油炸臭干子”,据《长沙饮食志》记载,源自左文襄公老家,由湘阴县传入长沙,之后被姜二爹发扬光大,成为长沙火宫殿小吃中的一绝。
豆汁儿
争议指数:★★★★★
豆汁是陈味,又不同于腐乳的“陈中有鲜”,它似腐非腐。不过,北京人却好这口,而且一般要配以焦圈儿。如今,豆汁有两种做法:一是以制作绿豆粉丝、粉皮的滤液残渣再行发酵制成,二是将绿豆洗泡、水磨,继而直接发酵。绿豆经过水磨会分成三层,上层是浆,可做粉丝皮等,中层是汁,下层是豆渣。发酵过的绿豆豆渣,俗称“麻豆腐”,世人对它的接受度与豆汁不分伯仲,多是北京本地人才有兴趣。
看上去人畜无害的,离近一点就已经能闻到酸臭的馊味。
从小喝到大,习惯了,不觉得有臭味。豆汁就着咸菜丝和焦圈,酸味与咸辣味糅合,非常满足。
土笋冻争议指数:★★★
土笋冻是发源于福建沿海地区的一种特色传统风味小吃,相传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发明了这种神奇的小吃。原材料是一种蠕虫,传统制作土笋冻的方法是,先将挖来的虫子磨洗去表面泥沙,再把内脏挤出来。漂洗干净后将虫体和水按一定的配比放进锅里加水熬煮,加适量酱油,直到虫体内的胶质煮出来,连虫带汤倒进小碗里晾凉,就自然凝结成冻状了。
好腥,特别腥……而且里面的虫子一条一条的,天呐,无法接受。
做土笋冻用的蠕虫肉质清脆,味美甘鲜。配上酱油、陈醋、蒜蓉等调料一起吃,滑溜溜的冻,脆脆的虫体,看着怕,吃着香~
牛瘪汤争议指数:★★★★★
牛瘪汤是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招待贵客的极致菜肴,其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的“圣齑”。绿绿的液体是用牛生前最后一顿大餐——牛胃中未完全消化的草挤出的汁水。牛食百草,因此又被称为“百草汤”。用牛瘪汤来煮东西吃时,为了令味道更佳、气味更迷人,通常会加进姜片、陈皮、花椒、葱蒜、辣椒等作料。
看到这颜色,闻到这气味,听到这做法……我的脸都要绿了。不敢尝试。PS.真的没有毒吗?感觉像巫婆的毒药→_→
牛瘪汤的汤汁浓郁香醇,而且里面的牛肉非常嫩,很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