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我们
初见一座楼屋,按中国人的习惯
一眼所落之处,是屋檐上的匾额
匾额,为一座建筑开篇、点题
“有名有姓”、有所向、有所指
领悟了匾额,便是遇见了一座建筑的灵魂
匾额
客家匾额
2014年11月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7年9月26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在会昌县古坊村
举行了古坊传承基地集中挂匾仪式
客家匾额来源
因此,客家祠堂家庙横梁与檐顶之间都挂有匾额和楹联,除了一部分是颂扬先人辉煌的功绩外,大多是考取功名后炫耀族人举业和仕途的匾额。
客家匾额 = 民俗景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牌匾已经消失了。而在客家地区,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门匾。
客家匾额 = 微型族谱
客家匾额表达了客家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和欣赏趣味,反映了当时客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研究客家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
每一块客家门匾都是一套“微型族谱”,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客家人尊宗念祖、家族兴旺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和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客家匾额 = 宗族源流
门匾就像一根红线,把同宗同谱人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不管是否相识,只要一看见门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会得到东道主的热情接待,有宾至如归之感。
▲“门楣匾”彰显了宅主的家世家风、政治地位、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
▲“堂号匾”是客家人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功名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见证,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为本的精神;
▲“商号匾” 则是匾额世俗化的一种标志,反映了客家人在崇文重教的同时亦官亦商或亦工亦商等。
客家匾额 = 客家文化活化石
如今,门匾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遗迹,而牌匾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含的信息对于研究客家人的民俗、教育、文化起到非常珍贵的文物价值。
匾额文化在会昌得到传承
近年来,会昌县十分重视赣南客家匾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兴建了面积150平方米的“百匾堂”,成为该县首个专门展览匾额的场馆。该县匾额习俗以表彰先进、树立榜样的方式,标榜和称赞受匾人的嘉言懿行与优秀品质,重新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对热心公益事业的,为家族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取得博士学位的等等,宗族理事会都会赠送匾额给予表彰。此外,在客家姓氏接谱活动中,外地宗亲往往会通过赠送匾额以示庆贺。匾额习俗获得了新生命,赋予了新内涵,经历了一千多年传承发展的匾额习俗,代代传承,历久弥香。
匾额榜书进校园活动走进会昌县第四中学。(资料图片)
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让赣南客家匾额文化重放异彩。传承人肖天长从1980年起,就开始学习匾额制作技艺和匾额习俗,做到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成为声名远播的“制匾名家”。肖天长还被会昌县教育局聘任为全县中小学校外辅导员,向广大学生讲述匾额习俗和匾额故事,幽默诙谐的讲课风格深受全县中小学师生欢迎。从艺30多年来,肖天长一直致力于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传承与发展。他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匾额制作,自制木质匾额300余方。他所制作的匾额以端庄厚重、古朴大方等特点,受到赣、闽、粤客家人的青睐,甚至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也慕名前来求匾。他帮助徒弟肖伟明开了一家广告店,主要从事各式匾额的制作,师徒俩联手推广普及匾额文化。
制作匾额
挂匾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无论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集体、国家
客家门匾都是一部极好的国情历史文化教材
爬满记忆的乡愁
值得人们去探究和深入~
吃喝玩乐 | 生活资讯
尽在寻乌微生活公众平台
[本内容可在个性签名中修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微信扫一扫关注本站公众号
手机扫描二维码快速访问本帖
在线时间:8:30-18:30
0797-2880797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