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微生活

搜索
查看: 3334|回复: 0

[橙乡杂谈] 赣州这8年|绿色崛起耀江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9 09:28:24|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仲夏的瑞金洁源村,荷花摇曳,古樟飘香。不久前,这个诞生“八子参军”故事的红色村庄,迎来了江西省旅发大会的参会嘉宾和媒体记者。一场红色大型实景演出——《浴血瑞京》,通过真人真场景演出与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合运用,让现场观众仿佛“穿越”回到了8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091010e887gb3hkpcp99pk.jpg

这个新晋国家4A级景区,出人意料的是,两年前还是尘灰满天的石灰石废旧矿区。曾经,这里满目疮痍,地表支离破碎,资源陷入枯竭。2018年以来,瑞金市依法关停了两座矿山,综合利用废弃石场遗留的矿坑,打造成苏区时期的战斗场景,将矿区打造建设为一个红色实景演艺的文化旅游项目。



这个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的创意大手笔

正是赣州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成功典范

是《若干意见》出台实施8年以来

赣州筑牢我国南方地区

重要的生态屏障的真实写照


生态治理 让荒山变青山


洁源之变

代表着赣州的生态之变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赣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主动求变,铁腕治矿,将稀土矿山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际行动加快推进治理工作。


寻乌县稀土开发始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过度开采,矿区出现山坡荒地化、土壤沙化等情况,水土流失严重。按照系统修复的思路,寻乌探索总结了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三同治”(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模式,试点期间推动治理柯树塘等废弃矿山修复面积34.1平方公里,昔日寸草不生的“光头山”变成果香醉人的“花果山”,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区变成了群众打卡游玩的休闲园区。废弃矿山治理“三同治”模式,获得了中央领导及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还被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和中央电视台宣传展示。




091011iz3vzvggzggvinvy.jpg
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废弃矿山披绿装




废弃矿山变青山的华丽转身,8年来不断地在赣南大地上演。寻乌、安远、信丰、定南……经过治理的连片废弃矿区,已成功打造为工业生态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矿山遗迹、科普体验、休闲观光、自行车赛事等文旅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治理废弃稀土矿山91.78平方公里,历史遗留废弃稀土矿山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16年,赣州以列入全国首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为契机,重点实施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五大工程,截至今年3月,已开工项目59个,累计完成投资139.27亿元,试点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赣县崩岗水土流失治理、上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信丰土地整治发展绿色产业等一批治理模式。据统计,2012年以来,我市累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10.44平方公里,治理崩岗4334座(处),建成水保生态示范园56个,其中5个被评为国家科技示范园区。


治理前

大余县滴水龙

废弃稀土矿山



091012q9cz85i9z809965b.jpg



091012q2zk2oo0izijki0i.jpg

治理后复绿



在这个基础上,我市还实施了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2016年赣粤两省签订首轮补偿试点协议,三年来,共争取到中央和赣粤两省资金15亿元用于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2个跨省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保护一江清水流向广东和香港。去年底,新一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已成功签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环境与生态压力凸显。8年来,我市还加大了突出环境问题和污染治理力度。一是狠抓长江经济带问题排查整改,全市排查生态环境问题239个,已完成整改214个。二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实施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去年环境质量创近年最好水平,水质综合指数全省第一,连续四年未发生土壤污染环境事故。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一幅多彩的生态画卷正在赣南大地徐徐展开。


绿色发展 让青山变金山


石城

江西母亲河——千里赣江的发源地


赣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被批准设立,2013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有效保护好赣江源头,保护好一江清水,8年来,石城县整合现有护林员队伍力量,织牢森林资源保护网络,全县550余名护林员,每人负责管护约5000亩林地,主要任务就是防止森林火灾和盗伐。同时,鼓励引导农户积极参与人工造林、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项目,全力做好“山水”文章。


091012vg10xzrkxwlkdbgr.jpg


赣州不仅是赣江和东江的源头,还同时肩负着保护“两江清水”和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使命。我市各地切实强化使命担当,以爬坡过坎的韧劲,全力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推进退化林修复,明确自2016年起10年内实施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仅3年来,我市累计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近300万亩,森林总蓄积量净增397万立方米。同时,我市依托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重要湿地及湿地公园等建设,湿地资源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我市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8处;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3处,省级湿地公园7处。


091017fdmkh06a2ktfdzmd.jpg


护绿、植绿,厚植了生态的底色,为我市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将“生态 ”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富硒绿色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林下经济等生态经济,同时带动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健康养老、全域旅游等新型产业蓬勃兴起,进一步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变、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变、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目前,我市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6个、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4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480个。定南县建成首个国家级能源农场示范基地,其“猪—沼—果”模式被农业部重点推广。崇义、上犹、大余等县努力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养生、度假的“后花园”。


如今,走马赣南乡村,生态经济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座座青山已成为百姓增收的新渠道,成为乡亲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制度创新 让金山永留传


近年来,赣州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交出了一份上佳答卷。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3%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最佳绿色宜居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等荣誉。


成绩来之不易,但绿色发展如何持续?


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

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是8年来赣州发展的一大亮点



构建共治共管格局。赣州打破山水林田湖草职能部门各扫门前雪、零打碎敲等现状,全面深化生态保护修复改革,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率先成立专职机构——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负责统筹协调推进试点工作,构建了“主要领导挂帅、专职机构协调、县区具体实施、专家技术支撑”的试点工作体系。


☉织密体制机制监管。加强“源头严控”,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作为全市国土空间规划重要内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部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坚持“过程严管”,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体系,全面实施“湖长制”,建立了市县乡村组五级“林长制”,将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个山头、每条河流、每片湖泊。秉持“后果严惩”,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约谈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环境损害“一票否决”、约谈问责、终身追究责任链条。


☉完善法治生态建设。《赣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赣州市城市管理条例》《赣州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赣州市城市道路车辆通行管理规定》等地方生态法规先后出台实施,《赣州市水土保持条例》即将于今年8月1日正式施行。同时,在全省率先设立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处,将生态检察工作拓展延伸至刑事、民事、行政检察各个环节,形成“专业化法律监督 恢复性司法实践 社会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检察工作模式。


☉创新生态执法体制。为有效破解生态执法领域职能交叉、多头执法、衔接不力等问题,安远、寻乌、会昌3个县率先在全省成立了生态综合执法局,将林业、水利、环保、国土、农粮、矿管、水保等7个部门单位执法人员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办公,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行政、统一管理。为丰富执法内涵,安远县还配套出台严格的“三禁、三停、三转”生态保护措施,攥紧了生态执法的“铁拳”。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赣州坚持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了高位推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筑牢了整体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确保了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守住了绿水青山,留住了金山银山。


吃喝玩乐 | 生活资讯

尽在寻乌微生活公众平台

[本内容可在个性签名中修改]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官方QQ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