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微生活

搜索
查看: 1647|回复: 0

[其它]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新冠病毒传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2 18:12:10|来自: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同气候变化一样,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危机,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7月20日,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以下简称21世纪中心)线上举办的第26期“气候沙龙”活动中,这一话题成为专家探讨的焦点。

  21世纪中心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工作,“气候沙龙”秘书长何霄嘉表示,结合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研究气候变化与疾病传播的联系很有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对新冠病毒传播具有直接影响,世界各国围绕该问题已有较多研究,包括在预印本网站共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传播的最佳温度是5℃—11℃,最佳湿度为60%—80%。总体认为高温和高湿环境,有利于降低新冠病毒传播速率。”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王斌分享了国际上新冠病毒环境耐受性研究。

  进而,王斌得出的结论是:环境温度、湿度肯定影响病毒的传染能力,但不是阻止病毒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依靠季节性温度的升高来抑制疫情的希望已成泡影,我们应更多专注于主动的疫情防控政策制订与实施”。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际气候变化合作也因此受到冲击,气候谈判整体按下“暂停键”,包括今年6月公约附属机构会议和年底联合国气候大会都推迟至2021年举行。联合国气候技术中心与网络咨询委员会新任主席、21世纪中心全球处副处长仲平介绍,考虑到2020年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中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气候治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止是新冠病毒,放眼历史,传染性疾病一直威胁人类的生存。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杨林生分析,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协同,是新发/复发传染病的主要因素。

  从长时间尺度来看,气候演变改变了媒介生物空间分布,对疾病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刘起勇以最新研究成果为例说,气候变化使媒介伊蚊的适生区向西、向北扩展,未来增温情景下最多将致使接近600个县(区)的4.93亿人处于登革热高风险区。

  “气候变化对疾病影响的科学研究,有两类要引起更多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指出,一是气候变化使全球升温,冻土层、冰川、南北极中存在的一些病菌因为温度升高可能释放,这要防患于未然。二是气候变化引发次生灾害,如洪水+高温对健康影响也较大。

  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这也是与会专家的共识。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吴绍洪认为,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的应急管控,应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适应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等产生的不利影响。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更应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待疫情防控及其相关问题。”21世纪中心副主任柯兵建议,未来,要面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加强公共卫生与生态学、气象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将城市韧性和人群健康紧密联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科技支撑,促进“健康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吃喝玩乐 | 生活资讯

尽在寻乌微生活公众平台

[本内容可在个性签名中修改]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官方QQ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