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不只是那些文字记载的惊心动魄的过程,这些已经或正在消失的职业,正是被人们淡忘了的历史细节。任何事物由盛而衰都有一个过程,在历史中它可能只是瞬间,而在我们个人的经历之中,却可能是一个深刻的烙印,一段漫长的经历。我们一起来盘点下那些“事和物”!
1、磨剪子锵菜刀
“磨剪子唻……锵菜刀嗷!!!”那有节奏的吆喝声,还不时地回荡在记忆的小巷中,那时各家各户里的男女主人们,便总要拿出几把钝了锈了的刀来给磨刀人打磨伺弄,不出一袋烟功夫,这刀便锋芒毕露了,便好用了。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现在,磨刀人声渐不闻人渐杳,被都市挤压得找不到踪影了,就像好久没有闻到鸟叫一样,让人牵挂和怀念。
2、爆米花(玉米)花子
小时候没啥零食,炸大米(玉米)花子的老大爷一来,简直让人疯狂啊。于是匆忙跑回家里用茶缸子装满玉米或者大米,提着化肥袋子就跟爸妈要一块钱,赶紧去排队。一大帮人围着说笑,小孩们就在嬉闹,大爷忽然说一句:让开~~~~~我们赶快像图中小孩一样,捂紧耳朵,咚的一声,可以开吃了。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其实现在也偶尔见到炸大米(玉米)花子的,只是太少了,相信在寻乌县,更是绝迹了吧?现在的美式爆米花再好,还是难忘小时候的炸大米(玉米)花子。
3、修伞行业
过去每年春天,大街小巷就会活跃着一批修理雨伞的手艺人。他们走街串巷,不停地吆喝“修理雨伞,修理雨伞……”吆喝声响过之后,总能招来一些拿着坏了的雨伞前去修理的人。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现在买一把雨伞才多少钱?那个还会拿去修啊。慢慢的,这种手艺人感觉比炸玉米花子的还稀罕,修伞师傅早已难觅踪影。
4、修钢笔
以前,钢笔是个好东西,但难免出毛病。坏了又不舍得买新的,就去修钢笔的那里修一修。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还有修钢笔的在学校门口摆摊。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如今随着一次性签字笔、水笔和电脑的流行和普及,用钢笔写字的人越来越少了,修钢笔的生意也日渐冷清,在临沂已经很难再寻找到他们的身影了。
5、卖糖精水
小时候,路边总有人支一张桌子,卖糖精水。要卖凉开水,必须得具备一个先天地利条件,自己的住宅就处在路边,不然的话,谁也不会为了这点小买卖去租房子的。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她们通常在门口摆一个桌子,有的也放上几条凳子,都使用玻璃杯子,倒好各种饮水,再用方玻璃片盖住杯口,以示卫生。说是糖精水,其实也有茶水,也有糖水,一杯大解暑,只收一分钱。每次大人喝我们都跟着去喝糖水,即便大人不去,我们也会要零钱去喝糖水,喝糖水,喝糖水……
6、剃头挑子
这种剃头挑子,一头是一个板凳,一头是一个烧着热水的小炉子,烧木炭,上面有个圆筒形的锅,锅上面是个脸盆。给人洗头前,要先把脸盆端下来,才能从下面舀水。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如今在农村的集市上还是偶尔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但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或许等到多年后这种行业也会随着他们的老去而消失吧。
7、打铁铺
打铁铺也称“铁匠炉”。所谓“铺”只是一间破房子,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上手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可以说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
8、货郎挑子
“货郎挑子”,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可移动的小百货店铺,里面的货物林林总总,花样繁多:针线啦、糖果啦、饰物啦、日用品啦、玩具啦,最多的就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各种各样的小零食。真正地是物美价廉,童叟无欺。货郎不仅收钱,更多的是“以物易物”。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那时的人穷啊,几乎就没有什么钱,单靠收钱是没有多大的生意的。所以“以物易物”大行其道。既可以换到急需的物品,又可以把家里的破破烂烂处理掉,一举两得,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人们乐意换,货郎乐意收,这生意就做的顺顺溜溜的。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货郎更像个走乡串户收废品的。
9、钉秤
钉秤俗称制秤人,在电子台秤之前,街头的小商小贩大多使用的是木杆秤。制秤是一门极其讲究的手艺,要经历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精工细作,一个小小的失误便会影响到杆秤的准确性,公平是制秤匠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操守。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现在电子秤普及,用木杆秤的人已经很少了,会这门手艺的人也不多了。目前除少数生意人外,就是结婚等一些传统仪式需要一杆秤,然而,木杆秤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10、补锅匠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俗话说的就是补锅匠。补锅匠肩上总是挑一副担子,一头是火炉,一头是工具,他们走街串巷,拉着长音吆喝:补--锅--哟!以此招徕客户。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补锅匠的首要活计当然是帮别人补锅。过去人家烧菜做饭一般用生铁锅,时间长了,难免出现损坏,比如锅底穿了小孔之类。于是,补锅匠就把火炉子捅旺,在火上架一只小坩埚,放进一小块生铁去熔炼,待到化出铁水,从工具箱里取过一方很厚的垫布来,把铁水倒一点在上面,然后贴在那小孔上,另一面,也用一个棒状的垫布来迎,两下一齐使力,小孔立即被焊死了,他再用磨刀石略微打磨,坏了的铁锅就可以照旧使用,不但不会漏水,而且锅底平滑,觉不出修补的痕迹。
第二种活计是补碗,用上了金刚钻。瓷器的碗,最容易出现的毛病是裂开,最后一分为二,无法使用。交到补锅匠手里,他们先是在裂口的边上用金刚钻钻一些小眼儿,这事比较精细,一是掌握深浅,眼儿浅了不起作用,深了又容易把碗搞碎;二是裂口两边的小眼儿必须排成两条平行线。钻好了眼儿,补锅匠会从工具箱里抠出一点面坨一样的东西抹在裂口上,然后把他们拼合到一起,接下来,掏出一些铜质的类似今天的订书钉模样的扒钩,小心地用木槌打进钻好的小眼儿里去,瓷碗就算补好了。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补锅匠其实不仅补锅,补碗,还补盆,壶啥的的,但大家习惯上还是叫他们补锅匠。如今生活好了,好多人都不拿去补了,慢慢的,这个职业也没有了,的吆喝声,补锅匠的吆喝声已成为了绝唱,再也听不到了。
11、小说书屋
以前,网络不够普及的时候,小说书屋很多。交上押金,可以租小说看。尤其是学校周围,很受欢迎的。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有多少人上课没看过租来的小说?有多少人上课看没被老师没收过小说?这些书屋,除了租赁小说,还出售杂志、报纸。后来,开始出现租赁漫画书的书屋。再后来,就慢慢没有了,现在书屋,得是稀罕物了,现在那个还去租书看哦。
12、录像厅
一个不起眼的门面,一个狭窄的走廊,一排排已看不清颜色的沙发,昏暗的灯光,以及低廉的票价和烟雾缭绕的空气,还有那永远新片不断但水平参差不齐的香港电影—它们,组成了对录像厅所有的回忆。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在过往的十几年中,它由新生到昌盛,如今已是暮年。现在,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那些曾经遍布学校周边、城乡结合部、小街巷甚至是集贸市场内的录像厅,你已很难发现它的踪影
13、卖磁带的
自从家里买了录音机,磁带就不断地增加。那是都是听随身听。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流行歌曲,永远是最热门的。虽然,买的时候一直有个理由“听英语”“听英文歌学英语”。。。喜欢的歌、歌手,太多了,不罗列了。
14、耍猴
耍猴人演出装备极其简单,手里牵个猴儿,提个锣,身背大布袋,一村挨着一村靠着耍猴演出乞讨。铜锣当当敲起来,猴儿警惕地环顾四周,一边走一边左右打量着,因为四圈围满了看热闹的孩子,嘻哈推搡着紧跟老汉和猴儿。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有人拿块饼子递给老汉,老汉接过饼子放在布袋里,对着猴儿说:给这位热心肠的大姐敬个礼。那猴儿就乖乖敬个礼,施舍的人看猴儿乖巧可爱的样子,乐得合不拢嘴。老汉再让猴儿表演一连串翻跟头,锣声敲得越紧促,猴儿的跟头就翻得越卖力,一个接一个,看的眼花缭乱,引来孩子的惊呼和赞叹声,掌声。末了,老汉对施舍的家主又是千恩万谢,猴儿也学着人样,频频点头作揖。小时候看到感觉很好,现在想想对猴子太残忍了。
15、卖耗子药 敌敌畏
这个职业应该也在逐渐的减少,大多都是搬进店铺了。以前都是一个骑单车的中年人满寨子串。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现在,很久没见了,虽然城市里老鼠少了,只是很怀疑,现在的城市里养的猫猫还会抓老鼠么?
16、补胶盆胶桶
一般提起一个扁箩,游走各大街小巷,喊起:补胶盆胶桶。。。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其实家里头被我打烂的盆也不少,被K过几次。现在很少见到了。
17、阉猪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一种本人觉得很有技术含量的职业,现在这样的职业估计已经没有了,我记得善下来的东西还可以吃,一把小刀,一只小桶..........
18、卖冰棍,雪糕的人
在寻乌即将消失的行当!
已经没有了,雪糕5角,冰棒1角。泡沫箱子里面 上面有棉被, 当初的雪糕真心没有“变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