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面对满目青山、一汪清水,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三标乡三标村原村支书黄圣松,肯定会想起他带领县工作队亲手砍掉自家正处于丰产期的100多亩脐橙树的那个下午。
三标乡是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东江的发源地。寻乌县是江西省内流域面积最大、流入量最多的东江源区县。东江源区不仅是寻乌县32万群众的唯一水源,更是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同胞的重要饮用水源地。 九曲湾水库。彭训文摄
寻乌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在此写下《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光辉篇章,其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思想,伴着东江源头的泉水,滋润着寻乌干部群众心田。
寻乌人都记得一首歌:“清清的东江水,日夜向南流,流进深圳,流进港九……你是祖国引出的泉,你是同胞酿成的美酒,一醉几千秋……”这首《多情东江水》,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遭遇水荒,中央拨专款建成东深供水工程,从此结束香港长期缺水历史的故事。周总理曾为此亲笔题词:“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从此,牢记总理嘱托的寻乌老表,将这东江源头守护了50年。
封山、育林、退果、关矿、移民……老区人民执行着最严格的环保条例,经济排名在江西倒数第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生态补偿落实不到位,老区人民没有怨言;打造生态产业区、实施产业转型,乘着国家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东风,自力更生的老区人民开始了“绿色崛起”。
吉潭镇圳下村房屋改造点 彭训文 摄 ① 环境保护必须“一刀切”
9月的寻乌县,满山绿树,莽莽苍苍。山脚下,一汪湖泊碧波荡漾,湖水清洌。捧起入喉,清凉甘甜。
“九曲湾水库不仅是全县的唯一饮用水源,更是东江源生态保护的敏感地区之一。”寻乌县环保局副主任科员曾祥东介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9.5%,东江源核心保护区甚至达97%。东江源饮用水质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地表水质有105个关键指标达Ⅰ类,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成绩的背后是严厉的环保措施,对于以脐橙、蜜橘、稀土等产业为主、样样都靠山的寻乌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黄圣松对此深有体会,作为三标村的老支书,他带领村民在库区附近种植脐橙,逐步走上致富路。“我那时种了6000多棵脐橙咧。”60岁的黄圣松坐在库区管理站,隐隐可见老茧的手指不时指着窗外已林木覆盖的青山。2011年,九曲湾库区实施退果还林。“100多亩的高产树啊,我亲自领着县里的工作队砍的。”
这么做后悔过吗?
黄圣松沉默了一下:“说不后悔,那就违背毛主席的‘实事求是’了。当时湖里都是蓝藻,水根本没法喝。我也经常到县里开会,知道东江水源对子孙后代、对香港同胞的重要性,这个亏我吃。”
在他的带领下,库区完成退果还林1200亩。如今在寻乌,新开发果园必须按政府规划设计标准开发。
退果,仅仅是寻乌铁腕抓环保的一个缩影。通过全县封山,商品木材采伐指标基本取消;通过育林,全县累计造林16.32万亩;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2万公顷;通过生态移民,1359户村民陆续移至集中安置点;通过关停环保不达标矿山、整治废弃矿山,曾经46.99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长满了狗尾草、胡枝子树等。
“为了保护环境,硬性任务必须一刀切。举全县之力,一定要让东江流域群众和香港同胞喝上放心水。” 寻乌县委书记柯岩松说。
② 坐拥“金山”却长期贫穷
寻乌多丘陵型小山,在老区人民心中,这些山都是“金山”。
这个时节,漫山遍野的脐橙、蜜橘挂满枝头。果业成了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全县99%的村子都参与其中。
另一宗则是被称为“工业味精”的稀土。据了解,寻乌土矿远景储量达150万吨以上,有“稀土王国”的美誉。全县已探明的铁矿、花岗岩、铅锌矿、瓷土等资源达30多处。此外,因为多树,寻乌县林木加工厂、家具作坊、造纸厂等曾兴盛一时。
自从寻乌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整治力度后,很多地方果树不能种,矿不能采,各式林木加工企业关停并转。近10年来,当地政府已拒绝270余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近40亿元。这不仅使当地原本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更让千百年来习惯了“靠山吃山”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在东江源头桠髻钵山所在地——三标乡东江源村,这种“坐拥‘金山’饿肚皮”的现象十分普遍。全村162户,以前主要靠种果、伐木为生,如今守着“绿色银行”却不能动分毫,收入主要靠每亩15元的公益林补助,人均年纯收入不到3000元。很多人只能外出打工,或者在附近替人摘果、卸车。作为村支书,张昌权心里充满愧疚:“大家为保护东江源付出了很多,却只能饿肚皮。”
从2002年开始,住在桠髻钵山深处的谢国友就成为村里的护林员之一。防火、清理垃圾、制止偷砍、检查树木病虫害都是他的工作。直到今年,他的工资才增至每月250元。
为了凑够家里2个孩子上学的费用,他已欠下5万元的贷款。村里曾希望他搬到集中安置点,谢国友并不愿意,“补助的1.5万元不够盖房,我在这里还有田地。”家门前的70亩毛竹林,是他主要收入来源。
被问及这些年护林的感受时,谢国友说:“以前因为烧山种果,满山都是光秃秃的,现在树多了,水好了,对国家有好处。”
③产业转型促绿色崛起
“饿着肚子保护环境”的状况绝不能持续下去,自强的寻乌早已开始艰苦奋斗,以产业转型促进绿色崛起。
退果封山之后,花开满野,东江源村61岁的养蜂大户张昌来迎来了大发展,不仅把蜂养到58箱,还在村里帮助下和16户村民成立了养蜂合作社。“有了合作社,大家可以一起交流经验,统一品质、价格,组合销售,扩大经营。”谈及加入合作社的好处,张昌来的儿子张泰春说。
村里还给合作社无偿送来了桂花、玫瑰花树苗、开展技术培训、发展农村电商等。“明年,合作社将引进新式蜂箱,我准备扩大规模,大干一场。”张泰春信心更足了。
在寻乌,通过这样的产业帮扶,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正成为老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的主导产业。南桥500亩葡萄园、青龙200亩百香果园、珠村200亩中药材种植、下廖万亩油茶园……一个个产业扶贫示范区正在快速成长。通过节水滴灌、以虫杀虫、生物农药等新技术的运用,政府正引导农户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
说到种什么,曾经的果业大户黄圣松如今照样是带头人。砍掉果树后,他带领村民种起湿地松、红心杉、毛竹、香樟。“现在库区有250亩红心杉,这树既养水,又长得快,政府允许我们有序砍一些,1立方米能卖到8000块钱。”
而在东江源村,东江源头这块金字招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环保志愿者,6户村民组成的农家乐合作社应运而生。在村中一处池塘上,最近建起的一栋客家风格浓郁又充满现代设计风格的房子广受游客追捧。“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集住宿、环保教育于一体的基地。”农家乐建造者、民间环保组织“地球之友”工作人员陈志强说。
“要实现寻乌的绿色崛起,目前我们有政策的天时,但缺乏资金、技术。”寻乌县县长杨永飞坦言,生态产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由于历史原因和环保带来的财政压力,寻乌现在需要补的“课”很多。
④生态补偿当早破题
谁来为老区人民的付出“埋单”?50年过去了,东江两头早已沧海桑田,不变的是老区人民讲政治、顾大局的情怀。
目前,寻乌生态补偿主要基于《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的公益林补偿和江西2008年出台的“五河”和东江源保护区生态保护“以奖代补”政策。但是,相比保护与补偿所需的资金,这只是杯水车薪。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谁受益、谁补偿 ”原则已十分普遍。下游比较富裕的人们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上游比较贫困的人们以补偿,使他们能从源头保护生态,往往能更好地保护整条河流。
然而,囿于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矛盾,寻乌县期盼的跨省生态补偿目前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寻乌县在行政上隶属江西省,而寻乌又是东江源头,流域上属珠江水利委员会管理,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客观上产生矛盾,享受不到水资源保护的优惠政策和资金项目。”寻乌县水利局局长刘经书说。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全国跨省大江大河流域水环境的首个试点——“新安江模式”有望成为参考。2012年,在国家部委主导下,安徽、浙江就新安江补偿签署协议:上游安徽省提供水质优于基本标准,浙江省对安徽省每年补偿1亿元;如水质劣于基本标准,安徽省对浙江省补偿1亿元。
首轮3年试点效果明显,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连续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继续推进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
参考“新安江模式”,尝试进行包括东江在内的我国内河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是有可行性的。当然,新安江目前仅止于资金补偿的方式并不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5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
生态补偿既要以资金“输血”,又要帮助上游地区“造血”。只有这样,补偿与帮扶才算帮到了点子上,老区人民才能在自助与受助中迎来真正新生。 记者:彭训文 陈琪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