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攀比、怕相亲、怕应酬……
春节来了,有多少“恐归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2015年春节眼看就要到了,很多在外打拼的人都期盼回家。但也有些人,感觉回家“压力山大”,怕相亲,怕应酬,怕年终奖不够发红包……儿时盼过年的心情,逐渐被这纠结的滋味所代替。他们是春节不愿意回家的恐归一族。你也是这样的“恐归族”吗?除了脸与钱,你还恐什么?
“恐归一族”:其实内心很难过
在赣州上班的宜春人王君(化名)这几天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不想回老家过年。几天前,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上发帖,“回家过年开销大应酬多,还要被亲戚好友问这问那,简直身心俱疲。如果可以的话,真心希望这个春节加班,这就有了不回家的理由。”
记者联系上王君时,他正在网上订购去海南海口的火车票。“一直想去海南玩,如果订不到去海南的车票就在赣州找份兼职。”王君说,他今年26岁,大学毕业后留在赣州工作。说起春节回家,他直摇头。王君去年9月考上赣州的一家事业单位,每月的工资除去房租、生活开销等,几乎存不下钱。“毕业4年多了,没赚到钱,要是回家两手空空,没房没车,面子上挂不住,也觉得对不起父母。”王君说,与其这样,不如到外面散散心,或者在城里找个兼职挣钱,等年后清明或周末的时候再回家。
这两天,王君通过网络也结识了一些和他一样不回家过年的网友。“许多不回去过年的人,其实他们心里比谁都难过。冷冷清清地在外面随便吃点,一个春节就过了,然后打个电话回家说在外面很好,其实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王君道出了众多“恐归族”的心声。
记者调查:各有各的苦衷
记者2月12日在国内一门户网站上看到,在名为《今年过年你不回家的原因是什么呢?》调查中,截至当日下午5时,“混得不好没脸回去”占比近40%,排在次席的则是“经济压力大”。此前的1月14日,《人民日报》也刊文关注了这一现象。一时间恐归者成了“新闻人物”。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我市的一些市民,发现“恐归族”们都各有各的“苦衷”。
原因一:没混好觉得没面子
市民樊先生在赣州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做销售,保底工资只有1800多元。他告诉记者,他想回家陪爸妈过年,但想到春节与亲戚或同学一起吃饭就有点害怕。因为在饭桌上总会被问起“现在在什么单位上班”“一个月挣多少钱”“买车了吗”之类的问题。
来自山东的小史毕业3年多了,去年年底刚换了一份工作,现在还在见习期。小史说,“老家两个堂哥高中毕业后就待在家里搞装修,现在有房有车,混得很不错。而我读了大学,又工作了3年,现在还每个月拿着3000多元的工资。回家过年,走亲访友肯定会被询问工资待遇等问题,想想都觉得不是滋味。所以今年还是不回去了……”
原因二:催生催婚很烦
李女士和爱人结婚已经有两年多了。婚后不久,因为要考法律方面的相关执业证,他们还没有打算要小孩。虽然公公婆婆天天催着她生孩子,但她就是不急。“我现在还年轻,不想这么快就有带孩子的负担,想做点自己的事。”李女士说,刚结婚那年,她和爱人一起回到九江老家过春节,但今年,她坚持在赣州过年。“回老家过年是很温馨,但公公婆婆是农村人,传统观念很强,一回家就和我们提生孩子的事,老公又是个孝子,因为不想让婆婆生气,他就会说我,每次我们都因为这个事情闹得不愉快,年也过不好。”前两天,李女士和老公又聊起了回老家过年的事,两人为此还吵了起来。
对于单身男女,回家过年必过的一关就是亲朋好友容易催婚。“前几年问对象的语气还比较缓和,最近一两年,大家的语气都变得很奇怪了。”在赣州工作的四川人刘女士说,每年春节回家,何时结婚就成了她与家人间绕不开的话题。最近一两年,父母和亲戚甚至还在春节期间给她安排相亲,“没看到合适的,就怪我要求高,然后就争论,最后演变成争吵,大家不欢而散。”刘女士无奈地说。
原因三:经济压力大
老家在西安市郊的彭先生在赣州一所小学当老师,因为觉得回老家过年经济压力大,今年他选择了留在赣州过年。他说,春节回家也是考验钱包的时刻,不仅是来回的交通费,同时还要承受沉重的人情负担。
“春节期间,一大家子人都要团圆,按照传统习俗,除了要给父辈、祖辈孝敬钱,还要给侄儿侄女们压岁钱。爸妈最少要给2000元,老一辈给500元,小一辈的也要两三百元,这算下来就得好几千元,再加上请吃饭、买礼物什么的,想想就头痛!现在我每个月要还房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回去一趟感觉经济压力不小。”彭先生坦言,今年他打算对父母说要带补习班,就不回家过年了,等到清明或“五一”再回去。
原因四:害怕应酬和无聊
“老家亲戚朋友多,饭局从大年初一排到初八,而且每顿饭局都离不开喝酒,这样吃下来简直比上班还累。”今年30多岁的赣州市民王先生是河南人,他说,春节回家的本意是陪陪父母,可是每次年过完了才发现其实在家跟爸妈的时间很少。“今年我不回老家了,已经让爸妈提前来赣州过年。再说赣州这边环境好,正好趁假期带父母出去转转。”
此外,不少市民表示,自己在外面工作久了,回到家乡反而感觉有点生疏,与亲朋缺少共同兴趣和话题。“和老家亲戚朋友在一起除了吃饭就是打牌,甚至赌博,感觉好无聊。”市民刘先生说,这几年回家过年,最怕的是在无聊中煎熬。
专家建言:共同来减压
对于“恐归族”这一群体的出现,江西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敏岚认为,这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不同程度地被这个商业社会熏得物质化、功利化、现实化了。谈到“成功”,公众不自觉地将之与权利、金钱、豪车、财富等物质联系起来,片面地将人生价值的实现定位于挣的票子、开的车子、住的房子,而缺乏精神方面的追求与解读。社会阶层中的富豪、土豪毕竟是少数,工薪阶层仍旧是社会的主流群体,如果简单地将人生的价值与追求标榜为财富与物质、权利与地位,那么人生失意者甚至失败者可能比比皆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春节恐归不仅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的担忧,也是一个社会考题,其折射出的成功、面子等问题值得全社会思考。
其实,父辈们要求的并不多,他们不在乎子女挣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他们心里挂念的只不过是子女的平安、一句朴实的问候、一餐简单的团圆饭而已。刘敏岚建议,“恐归族”要学会卸下心理包袱,改变心理认知,不妨抛开那些所谓的面子和尊严,开开心心地陪家人吃吃饭、聊聊天。同时,作为家人也应该给“恐归族”更多理解和宽容,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唯有如此,一家人才能在一起度过一个欢乐和谐的春节。